第六册八课菜园小记
(9)西河南阳之寿:《礼记·檀弓》曾子谓子夏日。“吾与汝事夫子于洙泗之间,退而老于西河之上。《抱朴子》:“南阳都县山中有甘谷,谷中皆菊花,花堕水中,居人饮之多寿,有及一百四五十岁者。”课文指高寿。
3.(1)粗读课文,为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中心。
(2)思考预习提示。
二、导入
1.作者作品简介。
吴伯箫(1906一)原名吴熙成,曾用笔名山屋、天荪。山东省莱芜县人。抗战第二年赴延安。曾先后任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秘书长,陕甘宁边区教育厅科长,张家口华北联大中文系副主任,东北大学社科院副院长,文学院副院长,主编<东北文化>,全国解放后,任东北教育学院副院长,人教社副社长,文学讲习所所长,<文艺学习>编委,中科院文研所副所长。代表作有<烟尘集><出发集><北极星>。吴伯箫曾在延安生活八年之久,亲身参加过大生产运动,据说还是一名纺线能手。对这段生活。他怀有极其深厚的感情。他以此生活写了一组散文,是自己的所见所历,真情实感。
2.导语
延安的大生产运动中外闻名。在抗日战争那艰苦的岁月,为粉碎敌人围困,毛主席向延安军民发出“自力更生”的号召,于是延安军民在党和毛主席领导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作者曾亲自经历这场伟大的运动并在60年代初期,国家暂时困难时期,高瞻远瞩,以深入开掘。带着对延安大生产运动深切的怀念和珍爱的心情,以小见大地写了一组回忆大生产运动的生活散文,<菜园小记>也是其中的一篇。
这一组包括本文在内的散文,发表后给当时的全中国人民以巨大的鼓舞。也标志着吴伯箫散文艺术风格的成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菜园小记>,看看作者笔下的菜园那样清新和优美的描写,怎么就能表达那么广与深的思想内容。
三、正课
1.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和中心。
讨论并归纳:全文以菜园种菜为线索,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引子。
第二部分:(第3至6自然段)菜地概貌。
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至完)菜地劳动情况和乐趣。可分三个层次。第一层:(第7自然段)写“我们种的那块菜园”的优越条件。第二层:(第8至10自然段)写种菜的艰辛与乐趣。(全文重点)第三层:(第11至12自然段)写菜、瓜的生长与丰收。
中心是:课文通过作者对当年在蓝家坪自己动手,开荒种菜的难忘岁月的回忆,生动真切地反映了革命前辈以苦为乐、奋发向上的高尚情操,表现了抗日战争时期延安军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2.提问:引子部分把花和菜的作用进行比较目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①突出菜的实用价值,说明种菜比种花更好。②表现不尚奢华,追求朴实的观点。③定下全文感情基调。④自然地引出下文对延安蓝家坪菜园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