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企业 个人
当前位置:89学习网范文文章教案大全语文教案九年级语文教案五册22课醉翁亭记» 正文

五册22课醉翁亭记

[05-13 23:54:18]   来源:http://www.89xue.com  九年级语文教案   阅读:90
摘要: 了解文章,感受精美的语言,感悟优美的意境,理解文章主旨 (二)整体感知 欧阳修早年曾协助范仲淹(北宋仁宗时任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革新政治,触动了保守派大官僚们的利益,遭到嫉恨,被贬滁州。这篇文章是他任滁州太守时写的。他仕途坎坷,有志难伸,于是寄情于山水,与民同乐。他虽被贬谪,却不消沉,他把滁州治理得政治清明,人民生活安乐。他自号“醉翁”文中多次提到“醉”字,其实“醉”是表象,“乐”是实质。他的志趣,不只是在山水之间,更是在一州人民,他是因百姓的生活安乐而乐。他始终是清醒而自豪的。 (三)教学过程 1.由对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的介语,引入课文。 2.学生自学课文,利用工具。
五册22课醉翁亭记,标签:九年级语文教案模板,http://www.89xue.com

    了解文章,感受精美的语言,感悟优美的意境,理解文章主旨

    (二)整体感知

    欧阳修早年曾协助范仲淹(北宋仁宗时任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革新政治,触动了保守派大官僚们的利益,遭到嫉恨,被贬滁州。这篇文章是他任滁州太守时写的。他仕途坎坷,有志难伸,于是寄情于山水,与民同乐。他虽被贬谪,却不消沉,他把滁州治理得政治清明,人民生活安乐。他自号“醉翁”文中多次提到“醉”字,其实“醉”是表象,“乐”是实质。他的志趣,不只是在山水之间,更是在一州人民,他是因百姓的生活安乐而乐。他始终是清醒而自豪的。

    (三)教学过程

    1.由对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的介语,引入课文。

    2.学生自学课文,利用工具书,书下注释,了解文章大意。疑难字、词、句提出来,同学讨论。明确。

    3.指导诵读

    (1)听朗读录音,学生轻声跟读。

    (2)教师介绍“也”“而”在文中的用法,在此基础上,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本文的语言美、意境美。

    先引导学生完成课后练习一的朗读训练,提高对文言虚词“也”、“而”的认识,接着朗读

全文,要求边读边揣摩语气c

    本文共用21个“也”字.语气不尽相同,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1)陈述(用于描述景物)

  (2)肯定(用于介绍人名)  (3)感叹(用于直抒胸臆)。若将本文细加揣摩,描述景物之“也”,应有陶醉语气,介绍人名之“也”,应是得意语气。《朱子语类》卷三十九载,欧文公多是修改到妙处,顷有人买得他《醉翁亭记》原稿.初说,“滁州四面有山’’凡数十字,末后改定,只日:“环滁皆山也”五字而已。原说是陈述句,改句则陈述中有感叹,有陶醉山水间之意。又如“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其实是暗示命名的深意,也表达了作者得意的心情,若将它改为“作亭者山之僧智仙,名之者太守”上述的意味则消失殆尽了。

    本文还用了25个“而”字,读时要分辨轻重,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凡连接词语而有调整节奏作用的,则可轻读。

    朗读时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特点,注意节奏的缓急,语调的高低。

    4.思考下列问题(投影),理想文章主旨。

    本文以“醉”“乐”二字提挈全篇。“醉”是事物的现象;“乐”是事物的本质。“醉’,“乐”二字都是借“醉翁亭”说出,全文脉络|十分清楚,试根据你的理解填空:

    (1)开头一段介绍了醉翁亭,它包含两个衔接得十分自然的层次;前一层介绍

  ——;后一层介绍——,其中跟文章脉络关系最为密切的是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九年级语文教案九年级语文教案模板教案大全 - 语文教案 - 九年级语文教案
上一篇:23满井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