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企业 个人
当前位置:89学习网范文文章教案大全语文教案高中语文教案《故都的秋》创新学案» 正文

《故都的秋》创新学案

[05-16 20:08:17]   来源:http://www.89xue.com  高中语文教案   阅读:90
摘要:《故都的秋》创新学案课时:三课时审核:高二语文组《故都的秋》是一篇典型的抒情散文,作者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与自己内心的“主观色彩”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浑然一体,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作为散文鉴赏的起始课,既要教学生鉴赏课文,又要指导学生学会鉴赏的方法。教学目标:1、赏析本文秋景,掌握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2、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以及严谨呼应的结构。3、学习鉴赏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4、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分析故都的秋的特点。2、掌握文章情景交融的写法。教学难点:1、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和悲凉、伤感之音。2、引导学生理解此文的丰富。
《故都的秋》创新学案,标签:高中语文教案模板,http://www.89xue.com
《故都的秋》创新学案
  
  课时:三课时审核:高二语文组
  
  《故都的秋》是一篇典型的抒情散文,作者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与自己内心的“主观色彩”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浑然一体,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作为散文鉴赏的起始课,既要教学生鉴赏课文,又要指导学生学会鉴赏的方法。
  
  教学目标:
  
  1、赏析本文秋景,掌握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2、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以及严谨呼应的结构。
  
  3、学习鉴赏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
  
  4、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分析故都的秋的特点。
  
  2、掌握文章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难点:
  
  1、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和悲凉、伤感之音。
  
  2、引导学生理解此文的丰富内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读下列诗词名句,找出共同点与不同点。(出示名句)
  
  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月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枚《山行》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唐·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秋风秋雨愁煞人。——秋瑾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以上诗句有的悲秋,有的颂秋,“自古文人多悲秋”,今天我们就穿越时空一起去感受、品味郁达夫笔下的故都的秋。(显示课题)
  
  二检测预习:
  
  字音:
  
  一椽(chuán)嘶(sī)叫耗(hào)子
  
  潭柘(zhè)寺落蕊(ruǐ)橄榄(lǎn)
  
  落寞(mò)普陀(tuó)山房檩(lǐn)
  
  陪衬(chèn)廿(niàn)四桥夹袄(ǎo)
  
  着(zhuó)衣混沌(hùndùn)椭(tuǒ)圆
  
  颓废(tuífèi)譬如(pì)啼唱(tí)
  
  三作者简介: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现代作家。浙江富阳人。1913年留学日本,曾经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十年异国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激起了他的爱国热忱。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1952被追为列士。主要作品有《沉沦》(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小说集)《春风沉醉的晚上》《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四写作背景
  
  从1921年到1933年4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得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五感知课文内容,梳理结构

[1] [2] [3]  下一页


Tag:高中语文教案高中语文教案模板教案大全 - 语文教案 - 高中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