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上的足迹》学案
生动的语言是本文第三个突出特点。
(三)品读课文,尝试解决以下问题
1.结合课文第2段、4段中的议论性语句讨论:体会 “这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的含义。
明确:“一小步”是指宇航员从飞船跨到月球表面的一小步,是事实的阐述。但这一小步是人类向太空领域迈出的第一步,它显示了人类卓越的聪明才智,说明现代科技已经达到了向外层空间发展的水平,人类迈进宇宙的步伐将更坚实更长远,因此说是“巨大的飞跃”.
2.用横线在课文中画出生动形象的描写,并选择一两处进行赏析。
示例:“土星5号”火箭像巨人一样昂首挺立着,尖端直指蓝天,高达一百多米。
明确:通过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土星5号”火箭比作巨人,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火箭高大雄伟的姿态;
四、迁移提高
拓展延伸,尝试解决以下问题
训练点:联想和想象训练
可以用课件展示月球图片,引导学生想象。
1.想像一下,月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2.科学家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呢?
3.想像一下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员会有什么感觉?
4.文中写道,“返航时,宇航员将登月舱甩在了太空”,这样做合适吗?
教师可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只要想像合理,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和幻想。教师也可以做调整性解答:月球上有泥土、石头和高山,没有空气和水,一片荒凉死寂;科学家采集土壤、岩石是为了科学研究、开发并利用月球;宇航员的高空感觉,是失重、头晕、呕吐、昏厥等;太空垃圾也是人类的一大隐患。
五、反馈检测:
(一)课内阅读
1.这是一篇(纪实报道),真实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没有过多的议论和抒情,但字里行间,读者能体会到登月成功后,作者透露的( 喜悦)之情,以及作者对于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
2.下面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A )
www.89xue.com A.小心翼翼 测定 神色庄重 陵晨
B.平稳降落 铁锹 畅谈感受 等候
C.一叶孤舟 指令 神往已久 剧烈
D.一一道别 探索 运行不息 点燃
3.下面句中加线词与括号中的词互换表达效果将如何?
①月亮发着美丽的银光,静静地悬(挂)在飞船的上方。
答案:用“悬”准确。无所依也就谈不上“挂”。
②三位宇航员到美国国会大厦,在国会联席会议上发表了演说,畅谈(谈)登月的感受。
“畅谈”能表现出宇航员把登月的各种体会尽情地表达出来。
4.阿姆斯特朗在评价他们离开登月舱、踏上月球的“一小步”时说:
请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参考答案:“一小步”是实指,但这“一小步”是宇航员代表人类在月球上迈出的一小步,那么这对人类多年探索宇宙的实践来说,则是巨大的飞跃。
5.试分析下面句子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飞船像一叶孤舟在太空中缓缓地行驶……从飞船上可以看到美丽的月球已经遥遥在望。它发着美丽的银光,静静地悬在飞船的上方。
答:用比喻的手法,生动的描述,很能激发读者的想象。
(二)课外阅读
月光幻想曲
月光的美是画不出的。印象派画家莫奈有名作《日出》,而非《月出》。摄影、电影和电视也不行。音乐呢?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阿炳的《二泉映月》,都是悠悠地传出了月光之情的。但毕竟只能勾起一点想象,终难有置身月光的视觉与触觉感受。
阳光明丽、开阔,朗然现出一派阳刚之气,却不免有些炙热与烦躁,月光就幽深了,遮遮掩掩,影影绰绰,宁静而悠远。进入月光,便被一种恍惚朦胧的境界所迷:这是我平日生活过的世界吗?我还是我吗?在人间,在仙境,还是在通往地狱的忘川或地下隧道行走?
阳光浴人躯体,月光荡人心魄,进入精神深处,引得离却人间烟火,如在梦里游,长久置身月光之中,人会“异化”为幽灵的么?这或许与嫦娥有关。与她的孤独、寂寞、忧郁有关,与她的绵绵乡愁织就的悲剧氛围之网有关吧。
人们灵魂深处潜伏着一种梦思,一经被月光点燃,便“里应外合”地着了迷,身不由己,仿佛坐在一条船上,抑或摇篮中,晃荡着,颠簸着,飘飘忽忽,神志迷糊,完全被月光编织的梦境所环绕,所牵引,所左右。我害怕却又迷恋于此。对于月光,只能在想象中追逐,寄期望于一个“如梦的行者”,让他成为我的替身,到月光中去飘忽、去历险、去陶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