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企业 个人
当前位置:89学习网教育资料教学设计语文教学设计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伤仲永》课堂教学实录» 正文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伤仲永》课堂教学实录

[07-09 16:05:06]   来源:http://www.89xue.com  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阅读:9579
摘要: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4、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5、传/一乡秀才/观之 6、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7、余闻之也/久 8、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师:有没有和大家断得很不一样的?生:有。“余闻之也/久”,我们原来读得“余闻之/也久”。师:那大家觉得老师段的有道理吗?生:如果把这句译为现代汉语“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再体会一下,应该是老师那样断句。师:下面轮到老师给大家读一读了。(教师范读课文)生鼓掌。师:这掌声受之有愧。因为这篇文章老师还没有背过,现。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伤仲永》课堂教学实录,标签: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方案,http://www.89xue.com
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4、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5、传/一乡秀才/观之            6、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7、余闻之也/久                 8、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师:有没有和大家断得很不一样的?
生:有。“余闻之也/久”,我们原来读得“余闻之/也久”。
师:那大家觉得老师段的有道理吗?
生:如果把这句译为现代汉语“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再体会一下,应该是老师那样断句。
师:下面轮到老师给大家读一读了。(教师范读课文)
生鼓掌。
师:这掌声受之有愧。因为这篇文章老师还没有背过,现在只能给同学们读。下周请同学们检查我背诵。下面请同学们一齐朗读,注意:不求读得多么齐,要求每个同学投入的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生投入朗读。
师:都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看我们班的同学能不能达到这一点。(出示自学指导二)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争取流畅完整地复述课文。思考: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3分钟后,哪个小组的同学复述的最好,划分的最有道理,我们给哪个小组加分。
师:好三分钟到了,哪位同学愿率先展示?要求不看书本,用简洁明确的现代汉语复述。
生(先后有三名)复述课文。
师:通过刚才同学们的复述,令我大吃一惊,同学们对整篇课文的大意已经很明确了,比老师预想的还要好。那那位同学能够给大家介绍一下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生:我认为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是“仲永生五年”的时候,那时他天资很好,能“指物作诗立就”;第二阶段是他十二三岁的时候,已经“不能称前时之闻”了;第三阶段是他二十岁左右,他“泯然众人矣”了。
师:这个同学抓住了时间提示语来划分,真的很聪明。你能具体说说从哪句到哪句吗?


www.89xue.com 生:第一阶段从“金溪民方仲永”到“其文理皆有可观者”;第二阶段从“余闻之也久”到“不能称前时之闻”;第三阶段从“又七年”到“泯然众人矣”。
师:那“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这部分放到哪儿呢?
生:这应该是从第一个阶段变化到第二个阶段的一个原因,不必非放在哪一部分里。
师:很好。谁还能用更简洁的语言来概括这三个阶段。
生:①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②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③青年时期
才思平庸,与众无异。
师:我与同学们的总结基本上相同。同学们比我总结得更好。

四、当堂训练
师:由一个天赋极高得神童,到一个才思平庸的凡人,仲永的变化让你想到了什么?(幻灯出示:由仲永想到的……)要求同学们用明确简洁的话语说出你的感想,发言控制在2分钟内。
生:这篇文章还是在延续前面所学的《为学》的道理:“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生:从方仲永的变化我想到了一个人即使再聪明,也要勤奋刻苦地学习,否则就会像仲永一样最后才成了一个庸人的。
生:我们只是普通的中学生,没有倍人的天资,也不会五岁就写诗。(大家笑)更应该认真学习,将来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才能有所作为。
生:从方仲永的变化我想到了后天的学习是最关键的,我们现在拥有很好的学习环境,应该努力学习。
生:我认为方仲永的“泯然众人矣”与他的父亲关系很大,如果不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也许仲永的悲剧就不会发生了。
生:我也觉得他的父亲目光太短浅,没有给他创设好的学习环境,我为自己现在的学习环境感到很欣慰。

五:归纳总结,课堂留白
师:今天的获胜组是E组,表示祝贺。今天的语文课让我再一次对我们同学刮目相看,同学们的观点那么有创意,让我也受到了很大的启发。相信每位同学本节课都有一份属于自己的收获,我已无需再多说。请同学们拿出积累本,写下你本节课的感受,可以是对文章中人物的评价,也可以是记录自己的学习得失。
生写出收获和感受。


 


上一页  [1] [2] 


Tag: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设计 - 语文教学设计 - 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