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企业 个人
当前位置:89学习网教育资料教学设计语文教学设计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金色花》教学实录» 正文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金色花》教学实录

[07-09 16:05:30]   来源:http://www.89xue.com  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阅读:9748
摘要:(师生在音乐中共读《金色花》)师:课后请同学们品读泰戈尔的散文诗《告别》,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搜集他的其它诗歌,抄写在读书笔记上,要写出自己的感悟。点评:品读师生与文本对话的基础新课程标准倡导师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但这种对话不是简单的问答,更不是教师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直接告诉学生。对话应是学生与老师在平等、自由的氛围中进行的情感的交流、精神的融通,同时也是师生通过文本这一载体与精神大师发生的精神的往来、灵魂的碰撞。要实现这个目标最直接的途径就是读,教师要引领学生通过反复的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读,逐渐走进文本所创设的精神世界,品味语言文化的无穷魅力。曹丽颖老师执教的《七色花》这节课就很好地体现了语文教学。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金色花》教学实录,标签: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方案,http://www.89xue.com
(师生在音乐中共读《金色花》)
师:课后请同学们品读泰戈尔的散文诗《告别》,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搜集他的其它诗歌,抄写在读书笔记上,要写出自己的感悟。
点评:
品读----师生与文本对话的基础
新课程标准倡导师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但这种对话不是简单的问答,更不是教师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直接告诉学生。对话应是学生与老师在平等、自由的氛围中进行的情感的交流、精神的融通,同时也是师生通过文本这一载体与精神大师发生的精神的往来、灵魂的碰撞。要实现这个目标最直接的途径就是读,教师要引领学生通过反复的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读,逐渐走进文本所创设的精神世界,品味语言文化的无穷魅力。曹丽颖老师执教的《七色花》这节课就很好地体现了语文教学“以读为本”的思想,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并感悟到泰戈尔诗歌中所蕴含的至真至善至美。
何谓品读?
“品”即辨别、评价与鉴赏。品读就是读者用一种批判的审美的眼光对文本进行的个性化解读。任何文本其本身的意义、意趣都不是固定不变等着你去认识和挖掘的东西,而是在读的过程中逐渐生成的。读的过程就是对话的过程,就是理解与感悟的过程。曹老师一上来就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对文本进行初步地感知,同时将影响学生进一步理解文本的生字词解决掉,并对文中孩子的形象形成初步的印象。接着让学生配乐朗诵诗歌,进一步感受诗歌的内容和意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找出感受比较深刻的句子进行品析、交流,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诗歌的内涵。最后师生一起在音乐声中有感情地朗诵全诗,将情感推向高潮。正是通过这一次次的读,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由肤浅走向深刻,由幼稚趋于成熟。
那么,我们应如何引导学生品读一篇优美的诗文呢?
首先,要读出诗文的节奏,品味诗文的音韵美。一篇好的文章,总能给人带来音乐的美感,使人们在感受到语言的节奏、韵脚、诗行、句子以及一般说话中的各种旋律时,还会产生一些直觉的感受,例如“柔和”、“生硬”或“活泼”,因为节奏往往能体现出作者的情绪。因此,曹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诵读逐渐触摸到作者心灵的脉动和情感的流向。尤其是配上舒缓柔美的音乐,使学生一下子就进入了一个充满童真童趣的美好世界。
其次,要读出诗文的感情,品味诗文的人性美。泰戈尔的诗歌清新质朴,在自然的描绘中给人以生活的真实感,在真实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深沉的情感。但不同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决定了师生对文本的感受是有差异的。曹老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反复地诵读中自主发现文本中所蕴含的人性美;通过师生的对话交流,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使学生感受到孩子的天真、顽皮、可爱的天性及其对母亲深深的爱恋。在这里,教师设计了一个“故意读错”的小环节,让学生体会“坏”在文中贬义褒用的意义,再通过分角色朗读,使学生一下子就体会到母子之间那份融融的亲情。
最后,还要读出诗文的意境,品味诗文的语言美。泰戈尔散文诗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口语话,读起来是那么亲切自然,给人以如诗如画的感觉。曹老师采用以点带面的方式,抓住“悄悄地”这个词语,通过换词的形式让学生揣摩语言的精妙,使学生认识语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体会文学大师的语言风格,从中得到美的体验。当然,文中还有许多语句值得师生去吟咏品味,但只要学生有了对语言敏锐的感知力,就能够举一反三,完成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和深层次的理解。
总之,没有读书声的语文课是空洞的,没有对文本的反复诵读就进行的对话大多是空谈。品读是师生与文本沟通的桥梁,让学生在读书的实践活动中学会读书是语文教学最根本的任务。
 


上一页  [1] [2] [3] 


Tag: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设计 - 语文教学设计 - 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