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企业 个人
当前位置:89学习网教育资料教学设计语文教学设计高二语文教学设计《寡人之于国也》教案4» 正文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4

[07-12 14:33:24]   来源:http://www.89xue.com  高二语文教学设计   阅读:9448
摘要:④用“何也”发问,困惑不解之意甚明。2.第2层指导要点①“孟子对曰”一节先设喻后设问。“王好战”,表面上是说“以战喻”的原因,实际早已暗含了对问题的答复:好战残民,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请以战喻”后可作稍长停顿。结尾“则何如”,是征询对方意见口气,实际是让对方入我彀中。②“直不百步耳”指笑者而言,故下句云“是亦走也”。③“王如知此”,其深层意思是:“邻国不恤其民,惠王能行小惠,然皆不能行王。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4,标签:高二语文教学设计方案,http://www.89xue.com
④用“何也”发问,困惑不解之意甚明。
2.第2层指导要点
①“孟子对曰”一节先设喻后设问。“王好战”,表面上是说“以战喻”的原因,实际早已暗含了对问题的答复:好战残民,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请以战喻”后可作稍长停顿。结尾“则何如”,是征询对方意见口气,实际是让对方入我彀中。
②“直不百步耳”指笑者而言,故下句云“是亦走也”。
③“王如知此”,其深层意思是:“邻国不恤其民,惠王能行小惠,然皆不能行王道以养其民,不可以此而笑彼也”(引朱熹注)。其后亦应作稍长停顿。
3.第3层指导要点
①此层兼用排比和连环两种句法,最后归结到“养生丧死无憾”这一点上来。“数罟”一句补注:“古者……鱼不满尺,市不得粥(卖),人不得食。”(引朱熹注)“养生丧死”为互文,可见“丧”是动词,葬死之意。
②结句是判断句,本节主旨在此。盖王道以得民心为本,民心无憾,即“王道之始”。此句要重读。
第4层指导要点
①这一层用先分述(共四项)后总括的行文方式,内容是讲制民之产,是对“王道”的展开论述,朱熹认为这是讲“王道之成”。
②涉及井田制的内容可以暂且不讲。
第5层指导要点
①开头用排比句揭露诸侯国之君的荒yin,“野有”一句兼有指责梁惠王之意(“不知发”则其所“移”仍是民间之粟),措辞严厉;中间转入质问,揭露这些人为自己辩护的手段;最后用劝勉的口气,以“天下之民至焉”期待梁惠王。要读出文章波澜起伏的气势。
②“无罪岁”是一句含蓄的话,意在反躬自省,放弃战争政策而施行仁政。
四、内容点拨
1.孟子是孔子之后的大儒,他继承和发挥了孔子学说中的仁义部分,这主要表现在他“以仁义治国”的思想上。他认为王者应当“与百姓同乐”,应当“推恩”及于百姓,具体办法有“制民之产”、“省刑罚,薄税敛”等等。他又多次强调王者无敌的观点(见《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必须从这样的高度上来认识“使民养生丧死无憾”这句话的深刻意义。


www.89xue.com 2.孟子所谓“五亩之宅”、“百亩之田”,是指井田制而言。井田制是古代的村社土地制度,详细说明见《孟子•滕文公上》。这种办法在地主土地所有制已经形成的战国中期是不可能实行的,特别是在齐、魏这样的大国,地主兼并土地的趋势愈演愈烈,谁也无法阻止,所以孟子的这一主张没有被这些大国采用。


寡人之于国也
【教学目标】
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理解和掌握有关实词的意义,归纳多义词义项,了解某些句式,熟练地背诵全文。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作为高中生,和初中相比,我们的写作主导方向将由记叙文转向议论文,什么是议论文呢?其实说白了就是用以表述自己观点、主张、意见等的文章。按照一厢情愿、畅所欲言的标准看,这种论文并不难写,可是要真正写好并不容易,需要有多方面的积累才行。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被称为诸子散文,而实际上相当于今天的议论文的著名的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是如何阐述他的政治主张的。
二、教师诵读课文
三、理清本文的思路,翻看课后练习二,在自己也反复熟读的基础上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分析课文的段落大意,即
第一部分梁惠王提出了"民不加多"的疑问。
第二部分从"孟子对曰"到"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是孟子说明"民不加多"的原因,也就是孟子用以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的区别。
第三部分,即本文的第三、四、五三个自然段,是用以阐述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也是变相回答"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的。若用原文回答问题和分析,则第三、四两个自然段就是写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也同时用以说明孟子"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的观点。第五自然段相当于从反面论证,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表现。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Tag:高二语文教学设计高二语文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设计 - 语文教学设计 - 高二语文教学设计
上一篇:《劝学》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