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企业 个人
当前位置:89学习网教育资料教学设计数学教学设计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5» 正文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5

[06-11 04:13:20]   来源:http://www.89xue.com  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阅读:9866
摘要:设计说明 当我给学生讲到练习四第七题的时候,觉得这道题目可以开发一下用来上乘法分配律,让学生自己制作两个长不一样,宽一样的长方形,通过动手操作来获得求面积和的方法,自然的引出乘法分配律。然后看了下这节课的课后练习,里面有乘法分配律的逆向运用的题目,在其后56页的简便运算中也能用到逆向运用的知识,于是就把这个运用单独列出来作为一个知识层次,联想到我们以前还学习过两数之和乘另一个数等于这两个数分别去乘第三个数再想减的知识,于是就去习题中找有没有类似的题目,在55页第五题中求四年级比五年级多多少人时,如果用乘法分配律的延伸知识可以使计算简便,又看到练习五的三、四两题,就必须要知道这个知识才好解决,于是就把乘法分配律的。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5,标签: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方案,http://www.89xue.com

设计说明

  当我给学生讲到练习四第七题的时候,觉得这道题目可以开发一下用来上乘法分配律,让学生自己制作两个长不一样,宽一样的长方形,通过动手操作来获得求面积和的方法,自然的引出乘法分配律。然后看了下这节课的课后练习,里面有乘法分配律的逆向运用的题目,在其后56页的简便运算中也能用到逆向运用的知识,于是就把这个运用单独列出来作为一个知识层次,联想到我们以前还学习过两数之和乘另一个数等于这两个数分别去乘第三个数再想减的知识,于是就去习题中找有没有类似的题目,在55页第五题中求四年级比五年级多多少人时,如果用乘法分配律的延伸知识可以使计算简便,又看到练习五的三、四两题,就必须要知道这个知识才好解决,于是就把乘法分配律的延伸作为第三个层次的教学了,按照这个思路设计了这节课,实际上下来的效果不错,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又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发现并总结规律的能力。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54~55页。

教学目标

1、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并能运用乘法分配律使一些运算简便。

2、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能力,增强用符号表

达数学规律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学生能联系实际,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规律的学习活动,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发现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提问:长方形的面积怎样求?

  指明回答

  这里有长分别是10厘米和6厘米,宽都是4厘米的两个长方形纸片,请同学们自己动手把它们组成一个新的长方形。(课件出示题目)

  学生动手操作

 (课件出示两个长方形组合的动画)

  二:自主探索,交流合作

  1、交流算法,初步感知

  提问:请同学们自己求一下新长方形的面积。

  教师巡视,观察学生不同的解法

  反馈:请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解法,应当有两种解法,如果学生说不出来应加以引导

 (课件出示两种解法)

  谈话:两个算式解决的都是同一个问题,它们计算的结果也相同,能把它们写成一个算式吗?

  学生自己写一写,请学生说一说,教师相机板书。

  2、比较分析,深入体会

  提问:算式左右两边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呢?小组内交流。

  反馈交流,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情况相机引导:等号左边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右边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呢?使学生明确:等号左边是10加6的和乘4,等号右边是10乘4的积加6乘4的积。

设疑:是不是类似这样的算式都具有这样的性质呢?学生举例验证。

组织交流反馈。可适当的选取一些数字很大的和很小的例子以及有乘数是0的例子等特殊情况。

 3、规律符号化,揭示规律

 提问:像这样的算式,写的完吗?

 我们可以尝试用自己的方法去表达这个规律,同学们自己试着在小组内写一写,说一说。

 反馈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规律。

 小结揭示:两个数的和乘另一个数等于这两个数分别乘另外的数再相加。用字母表示:(a+b)×c=a×c+b×c,(板书并课件出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乘法分配律。(板书课题)

三:实践运用,初步理解。

1、想想做做1

学生自主完成,组织交流。

第二小题教师板书,并启发学生从算式所表示的意义角度说一说对这个算式的

理解。并在板书上用箭头标明左边12出现了2次,右边在括号外面的数字就是12.并向学生介绍这可以称作是乘法分配律的逆向运用(板书)

2、想想做做2

自主完成,组织交流。

第三小题引导学生从乘法意义角度去理解。并使学生明白74×1可以看做1个

74,也就是74.

第四小题要和想想做做题1的第二小题做对比。

[1] [2]  下一页


Tag: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设计 - 数学教学设计 - 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上一篇:积的变化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