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3
提问:买5件短袖衫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呢?你能用两种方法解答吗?
根据学生回答,列出算式:32 × 5 + 45 × 5 和 ( 32 + 45 ) × 5
再问: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可以用什么符号把它们连接起来?
[教师板书:( 32 + 45 ) × 5 = 32 × 5 + 45 × 5 ]
启发:比较这两个等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 深入体验,丰富感知。
现在请每个同学拿出信封中的练习纸,想一想在这几组算式中,哪些可以用等号连起来(在□里画=号),哪些不能?当然你可以先计算每组中两个算式的得数,也可以仔细观察。
在得数相同的两个算式中间的□里画“=”
(1)(28+16)×7 □ 28×7+16×7
(2) 15×39+45×39 □ (15+45)×39
(3) 74×(20+1) □ 74×20+74
(4) 40×50+50×90 □ 40×(50+90)
(5)(125×50)×8 □ 125×8+50×8
分组汇报、交流。引导学生说一说:最后两组为什么不能用等号连起来?有办法使他们变得相等吗?(课件显示修改过程)
谈话:你能写出几组类似这样的式子吗?大家动手写一写。(提醒学生认真算一算你写出的等式两边是不是相等)
学生举例并组织交流。(比较这些等式是否具有相同的特点)
3. 反思学习,揭示规律
提问:像这样的等式,写得完吗?像这样等号左边和右边的式子都会相等,这是不是巧合?还是有什么规律存在?
www.89xue.com
谈话:你能用自己的方式把这些等式中存在的规律表示出来吗?请同学们先在小组里说一说。
如果用a、b、c代表上面等式中的数,这个规律怎样表示?[板书:(a + b) × c = a × c + b × c 板书好适当图例解释意思]
小结:同学们发现的这个知识规律,叫做乘法分配律。(板书:乘法分配律)
(课件显示: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用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对于乘法分配律,用字母来表示,感觉怎样——简洁、明了,这就是数学的美!
【评析:深层次的探究,教师不急于点明规律,维持学生的好奇心,通过学生讨论,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发现总结规律,进一步形成清晰的表象。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再写出一些符合乘法分配律的等式,既为概括乘法分配律提供更丰富的素材,又加深了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三、巩固内化知识,在实践中运用
谈话:让我们带着自己发现的数学知识进入今天的“数学乐园”吧!
1.大显身手
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让学生在书上填一填。
师:第2题你是怎么想的?
小结:乘法分配律可以正着用,也可以反着用。[补充板书: a × c + b × c=(a + b) × c]
2.生活应用
(“想想做做”第3题)
小结:说说两种方法的联系。
3.巧妙运用
(“想想做做”第4题)(同桌一人做一组,做在练习本上)
谈话:每组两道算式有什么联系?哪一题计算比较简便?
现在你知道上课开始时为什么B组同学算得快吗?
小结: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4.明辨是非
我校二年级有3个班,每个班有34人。三年级有2个班,每个班有36人。二三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王小明这样计算:
(3+2)×(34 + 36)
=5×70
=350(人)
①观察一下,你赞同王小明的算法吗?为什么?
②要用乘法分配律,要有什么条件?
5.巧猜字谜
猜一猜,等号后边是三个什么字?
人×(1+2+3)=
6. 大胆猜想
如果把乘法分配律中的加号改成减号,等式是否依然成立?根据乘法分配律,你能提出新的猜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