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企业 个人
当前位置:89学习网教育资料教学设计数学教学设计高三数学教学设计不等式教案» 正文

不等式教案

[07-12 17:27:17]   来源:http://www.89xue.com  高三数学教学设计   阅读:9868
摘要: (1) , ; (2) ; (3) ( 为直线 与 轴的夹角); (4)若 、 在准线 上的射影分别为 、 ,则 ; (5)以焦点弦 为直径的圆与准线 相切,切点为 的中点; (6)以焦半径 为直径的圆与 轴相切; (7)以 为直径的圆与焦点弦 相切,切点为焦点F; 16、过抛物线的准线与对称轴的交点作抛物线的两条切线,则切点弦长等于该抛物线的通径。过抛物线 的对称轴上任意一点 作抛物线的切线,切点分别为 、 ,则直线过定点 。 17、由抛物线焦点发出的光线,经过抛物线上一点反射后,反射光线平行抛物线的轴。 18、若双曲线的两条渐近线方程分别为 ,则对。
不等式教案,标签:高三数学教学设计方案,http://www.89xue.com
    (1) , ;
    (2) ;
    (3) ( 为直线 与 轴的夹角);
    (4)若 、 在准线 上的射影分别为 、 ,则 ;
    (5)以焦点弦 为直径的圆与准线 相切,切点为 的中点;
    (6)以焦半径 为直径的圆与 轴相切;
    (7)以 为直径的圆与焦点弦 相切,切点为焦点F;
    16、过抛物线的准线与对称轴的交点作抛物线的两条切线,则切点弦长等于该抛物线的通径。过抛物线 的对称轴上任意一点 作抛物线的切线,切点分别为 、 ,则直线过定点 。
    17、由抛物线焦点发出的光线,经过抛物线上一点反射后,反射光线平行抛物线的轴。
    18、若双曲线的两条渐近线方程分别为 ,则对应双曲线方程可设为为  为参数)。
    19、等轴双曲线的离心率 ;双曲线的焦点到渐近线的距离等于虚半轴长 。
    20、若一直线被双曲线及两条渐近线所截,则夹在双曲线与渐近线间的线段长相等。
    21、点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
    (1)若点 在抛物线 内部,则 。
    若点 在抛物线 外部,则 ;
    (2)若点 在 内部,则 。
    若点 在 外部,则 ;
    (3)双曲线 内的点 (指点在双曲线弧内),满足 ;
    双曲线 外的点 (指点在双曲线弧外),满足 。
    22、若直线 与二次曲线交于 、 两点,则由:
    ,知直线与二次曲线相交所截得的弦长:
    其中  (涉及直线与二次曲线相交的位置关系应注意 ,还需要注意圆锥曲线本身的范围。若求弦所在直线的斜率常用"点差法")。
    23、中心在原点的椭圆、双曲线方程(焦点位置不定)可设为 (其中 且 时为椭圆, 时为双曲线)。


不错哦     24、圆锥曲线的参数方程:
    (1)椭圆 的参数方程为 ( 为参数);
    (2)双曲线 的参数方程为 ( 为参数);
    (3)抛物线 的参数方程为 ( 为参数)。
    25、若 为椭圆 上任一点, 、 为焦点, 为短轴的一个端点,则 (证明用到椭圆定义、余弦定理)。
    26、与直线 平行的直线系方程为 (参数 );
    与直线 垂直的直线系方程为 ( 为参数)。
    27、共离心率的椭圆系方程为 ( 为参数)。椭圆的离心率 越接近1,椭圆越扁;椭圆的离心率越接近于0,椭圆就接近于圆。可以概括为:椭圆的离心率越大,椭圆越扁。
    28、共渐近线的双曲线系方程为 ( 为参数)。
    29、设 是椭圆 上的任意一点(不在长轴上), 、 为左右焦点,则称 为焦点三角形, , , ,该三角形有如下性质:
    (1)离心率: ;
    (2)面积: ;
    (3)旁切球:左右两个旁切球的球心都在直线 上;
    (4)设其内心为 ,连接PI并延长交长轴于点M,则有: ;
    (5)当且仅当点P在短轴端点时, 最大, 也最大。
    30、设 是双曲线 上的任意一点(不在实轴上), 、 为左右焦点, ,则 的面积为 。
    31、椭圆 内接三角形,四边形的面积最大问题
    (1)椭圆内接三角形面积的最大值为: (当且仅当三角形的重心为椭圆的中心);
    (2)椭圆内接四边形面积的最大值为: (当且仅当四边形的对角线为椭圆的一对共轭直径)
    32、设M,N为椭圆 上关于原点中心对称的两点,P为椭圆上异于M,N的任意一点,则 。(双曲线中为: )
    33、已知两点 、 及直线
    (1)若点 、 在直线 的同侧,则 。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高三数学教学设计高三数学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设计 - 数学教学设计 - 高三数学教学设计
上一篇:平面向量教案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