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州发展劳务经济的思考
[10-16 19:28:08] 来源:http://www.89xue.com 调研报告 阅读:90次
摘要: (三)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有利于壮大县域经济实力,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劳务经济本身就是农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劳务经济的大发展不仅增加了农民的现金收入,而且壮大了县域经济的实力。县2002年全县外出务工人员5.5万人,劳务收入2.39亿元,人均劳务收入达4350元,仅通过邮政或银行汇报就达1.2亿元。革命老区塔卧镇2002年外出务工人员达3000多人,占剩余劳动力的93%,年劳务收入达1500万元,加快了老区脱贫致富步伐。务工人员的绝大部分收入均回流到劳务输出地,使得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本地生产和建设中,有力地壮大了县域经济实力;发展劳务经济,劳动力的转移实现了劳动力资源在产业之间、城乡之间的再配置,改善。
关于州发展劳务经济的思考,标签:调研报告范文,http://www.89xue.com
(三)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有利于壮大县域经济实力,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劳务经济本身就是农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劳务经济的大发展不仅增加了农民的现金收入,而且壮大了县域经济的实力。县2002年全县外出务工人员5.5万人,劳务收入2.39亿元,人均劳务收入达4350元,仅通过邮政或银行汇报就达1.2亿元。革命老区塔卧镇2002年外出务工人员达3000多人,占剩余劳动力的93%,年劳务收入达1500万元,加快了老区脱贫致富步伐。务工人员的绝大部分收入均回流到劳务输出地,使得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本地生产和建设中,有力地壮大了县域经济实力;发展劳务经济,劳动力的转移实现了劳动力资源在产业之间、城乡之间的再配置,改善了劳动力与其他资源结合的比例关系,同时,也改善了输入地劳动力紧缺的局面,对城镇化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推进了城镇化进程,所以说,发展劳务经济有利于促进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
劳务经济的发展又一次证明,农民具有真正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农村劳动力转移,发展劳务经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与我国改革之初的农村改革一样,是农民的伟大的创举。
二、我州劳务经济的发展现状
(一)我州劳务经济发展现状及特点。今年3月,我州组织了关于劳务经济发展情况的专题调查。从调查的 《关于州发展劳务经济的思考》出自:www.89xue.com网
www.89xue.com 情况看,2002年,全州共有农村外出务工人员30.1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5%,劳务收入达11亿元,农业人口人均劳务收入49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7%;劳务收入占全州GDP的15%,占农业总产值的近30%。今年,我州外出务工人员新增约5万人,达到35万人,预计劳务收入可达14亿元。劳务经济已发展为我州农业农村经济乃至州域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州劳务经济的发展有以下特点:
第一,从人员年龄结构来看,以青壮年为主。调查显示,2002年全州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中,30岁以上的占57.6%,30—50岁占39.2%,50岁以上的仅占3.2%。劳务输出以青壮年为主,少部分人多田少的偏远山区农户举家外出打工。
第二,从转移就业的行业来看,以工业、建筑业和服务业为主。2002年外出务工人员中,从事第二产业的占54.1%,第三产业的占37.4%。其中,从事工业、建筑业、服务业分别占外出务工人数的36.3%、17.5%和29.9%。
第三,从人员务工的区域分布广来看,以珠江三角洲和江浙一带为主。2002年全州有19.4%的务工人员分布在省内,在沿海地区务工人员达53%。县部分人员已跨出国门,成为国际劳务输出的一部分。
第四,从劳务输出的组织情况来看,以“三缘关系”和自然组织为主。我州劳务输出主要是通过血缘、地缘和人缘关系自发外出务工为主,自发性转移是农村外出人员的最主要的方式。通过劳动部门及有关中介服务机构有组织、成建制地输出的务工人员很少。2002年,全州劳动部门组织输出的仅3.08万人,占10.2%,经人介绍的有14.26万人,占47.2%,自发组织外出务工的有12.77万人,占42.4%。
第五,从务工的时间周期来看,具有兼业性和“候鸟型”特点。外出打工人员大部分民工继续保留土地的承包权,忙时种地,闲时打工经商,具有兼业性和候鸟性的特点。
第六,从劳务经济的资金流向来看,具有“回流型”的特点。我州外出务工人员在外积累资金和技术之后,大部分选择回乡创业。我州一大批“打工能人”逐渐成长为懂技术、有资产、善管理经商办企业的能手之后,回乡创业,成为回乡创业的主体。如到2002年止,龙山县务工人员回乡创办“回流型”企业30多个,引进各类技术100多项,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二)我州劳务经济发展的成因及问题
我州劳务经济之所以迅速发展,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经济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究其原因:一是人多地少的矛盾迫使农民要在土地以外寻找出路。我州人均耕地面积仅0.8亩,且土地条件差,农业种植业发展的空间有限,农民增加收入,脱贫致富必须跳出农业发展农业,跳出农业脱贫致富,在土地之外寻找新的空间与发展之路。二是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诱使农民逐渐摆脱土地的束缚向城镇转移发展。城乡居民收入的巨大差距,诱使农民向城镇转移,向大城市转移,缩小差距,求得新的发展。三是城镇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随着城镇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创造了大量的新的就业岗位,并且就业门槛较低,无需特殊培训,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拉动了农村劳务经济的发展。四是农村稳定承包经营的经济体制与不断开放的政策环境为劳务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政策环境。稳定农村承包经营体制为农民外出务工解除了离开土地的后顾之忧,而党中央、国务院对农民工进城就业问题的高度重视为劳务经济发展提供了宽松的政策环境。国务院今年颁布的《关于做好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通知》为农民工进城务工提供了政策保障。
(三)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有利于壮大县域经济实力,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劳务经济本身就是农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劳务经济的大发展不仅增加了农民的现金收入,而且壮大了县域经济的实力。县2002年全县外出务工人员5.5万人,劳务收入2.39亿元,人均劳务收入达4350元,仅通过邮政或银行汇报就达1.2亿元。革命老区塔卧镇2002年外出务工人员达3000多人,占剩余劳动力的93%,年劳务收入达1500万元,加快了老区脱贫致富步伐。务工人员的绝大部分收入均回流到劳务输出地,使得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本地生产和建设中,有力地壮大了县域经济实力;发展劳务经济,劳动力的转移实现了劳动力资源在产业之间、城乡之间的再配置,改善了劳动力与其他资源结合的比例关系,同时,也改善了输入地劳动力紧缺的局面,对城镇化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推进了城镇化进程,所以说,发展劳务经济有利于促进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
劳务经济的发展又一次证明,农民具有真正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农村劳动力转移,发展劳务经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与我国改革之初的农村改革一样,是农民的伟大的创举。
二、我州劳务经济的发展现状
(一)我州劳务经济发展现状及特点。今年3月,我州组织了关于劳务经济发展情况的专题调查。从调查的 《关于州发展劳务经济的思考》出自:www.89xue.com网
www.89xue.com 情况看,2002年,全州共有农村外出务工人员30.1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5%,劳务收入达11亿元,农业人口人均劳务收入49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7%;劳务收入占全州GDP的15%,占农业总产值的近30%。今年,我州外出务工人员新增约5万人,达到35万人,预计劳务收入可达14亿元。劳务经济已发展为我州农业农村经济乃至州域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州劳务经济的发展有以下特点:
第一,从人员年龄结构来看,以青壮年为主。调查显示,2002年全州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中,30岁以上的占57.6%,30—50岁占39.2%,50岁以上的仅占3.2%。劳务输出以青壮年为主,少部分人多田少的偏远山区农户举家外出打工。
第二,从转移就业的行业来看,以工业、建筑业和服务业为主。2002年外出务工人员中,从事第二产业的占54.1%,第三产业的占37.4%。其中,从事工业、建筑业、服务业分别占外出务工人数的36.3%、17.5%和29.9%。
第三,从人员务工的区域分布广来看,以珠江三角洲和江浙一带为主。2002年全州有19.4%的务工人员分布在省内,在沿海地区务工人员达53%。县部分人员已跨出国门,成为国际劳务输出的一部分。
第四,从劳务输出的组织情况来看,以“三缘关系”和自然组织为主。我州劳务输出主要是通过血缘、地缘和人缘关系自发外出务工为主,自发性转移是农村外出人员的最主要的方式。通过劳动部门及有关中介服务机构有组织、成建制地输出的务工人员很少。2002年,全州劳动部门组织输出的仅3.08万人,占10.2%,经人介绍的有14.26万人,占47.2%,自发组织外出务工的有12.77万人,占42.4%。
第五,从务工的时间周期来看,具有兼业性和“候鸟型”特点。外出打工人员大部分民工继续保留土地的承包权,忙时种地,闲时打工经商,具有兼业性和候鸟性的特点。
第六,从劳务经济的资金流向来看,具有“回流型”的特点。我州外出务工人员在外积累资金和技术之后,大部分选择回乡创业。我州一大批“打工能人”逐渐成长为懂技术、有资产、善管理经商办企业的能手之后,回乡创业,成为回乡创业的主体。如到2002年止,龙山县务工人员回乡创办“回流型”企业30多个,引进各类技术100多项,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二)我州劳务经济发展的成因及问题
我州劳务经济之所以迅速发展,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经济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究其原因:一是人多地少的矛盾迫使农民要在土地以外寻找出路。我州人均耕地面积仅0.8亩,且土地条件差,农业种植业发展的空间有限,农民增加收入,脱贫致富必须跳出农业发展农业,跳出农业脱贫致富,在土地之外寻找新的空间与发展之路。二是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诱使农民逐渐摆脱土地的束缚向城镇转移发展。城乡居民收入的巨大差距,诱使农民向城镇转移,向大城市转移,缩小差距,求得新的发展。三是城镇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随着城镇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创造了大量的新的就业岗位,并且就业门槛较低,无需特殊培训,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拉动了农村劳务经济的发展。四是农村稳定承包经营的经济体制与不断开放的政策环境为劳务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政策环境。稳定农村承包经营体制为农民外出务工解除了离开土地的后顾之忧,而党中央、国务院对农民工进城就业问题的高度重视为劳务经济发展提供了宽松的政策环境。国务院今年颁布的《关于做好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通知》为农民工进城务工提供了政策保障。
Tag:调研报告,调研报告范文,报告总结 - 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