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县百万名农民下山转移工程调研材料
[10-16 19:28:08] 来源:http://www.89xue.com 调研报告 阅读:90次
摘要: 其次,从山区农民的需求来看。虽然近年来**大力实施"小县大城"发展战略,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由于受各种客观因素的制约,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农民群众生活在自然条件恶劣的偏远山村,缺乏基本的生存条件和发展潜力,有的还面临着地质灾害的威胁。据统计,全县居住在500米以上的高山深山区农民有2.6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29%;居住在库区的农民有1.96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22%。去年,高山深山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485元,仅为全县水平的80%;库区农民人均纯收入2231元,仅为全县水平的72%,其中人均纯收入在15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还有2774人,生产生活条件特别恶劣的还有100个自然村4634人。。
我县百万名农民下山转移工程调研材料,标签:调研报告范文,http://www.89xue.com
其次,从山区农民的需求来看。虽然近年来**大力实施"小县大城"发展战略,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由于受各种客观因素的制约,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农民群众生活在自然条件恶劣的偏远山村,缺乏基本的生存条件和发展潜力,有的还面临着地质灾害的威胁。据统计,全县居住在500米以上的高山深山区农民有2.6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29%;居住在库区的农民有1.96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22%。去年,高山深山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485元,仅为全县水平的80%;库区农民人均纯收入2231元,仅为全县水平的72%,其中人均纯收入在15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还有2774人,生产生活条件特别恶劣的还有100个自然村4634人。全县目前有地质灾害隐患点66处,其中重点监测的A、B类点8处,4000多名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不同程度的威胁。年初下山转移民意调查结果显示,广大山区农民要求下山脱贫的愿望十分强烈,报名的山区农民达5886户21518 《我县百万名农民下山转移工程调研材料》出自:www.89xue.com网
www.89xue.com 人。因此,把这些居住在偏远山村、库区和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农民转移山下,是各级党委政府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现实选择。
再次,从下山转移的现实可能来看。当前,**已进入人均生产总值1000美元向3000美元迈进的黄金发展阶段,产业具备了一定的规模,经济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已逐渐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目前,仅工业园区就解决了5000多名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并吸纳季节性从业劳动力9000多人,并且年人均收入可达6000元以上。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城镇吸纳农村人口的能力不断增强,二、三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断增加,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空间不断拓宽。同时,省里加大了对欠发达山区、库区的扶助力度,对紧水滩库区(包括石塘库区)困难群众下山转移人均补助5600元,对地质灾害点、高山深山区困难群众下山转移人均补助3000元。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抓住机遇,因势利导,科学决策,进一步加大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力度,积极引导山区困难群众下山转移。
三、加快推进农民下山转移工作的几点思考
加快农民下山转移,不仅是一项紧迫的现实任务,而且是一项系统工程。笔者认为,在工作中需要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提高思想认识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和标准,同时提出要"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这充分体现了党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重大战略问题上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各个地区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所面临的具体情况是不一样的。从**实际来看,一方面,自然资源和生产要素相对匮乏,山区人均耕地不足0.7亩,山区农民如果不转移、不转产,脱贫致富奔小康目标将难以如期完成。另一方面,**县的村落布局十分分散,全县不足11万人口分布在170个行政村和842个自然村,平均每个行政村645人、每个自然村130人。其中,10户以下的自然村就有262个。到2005年底止,行政村中还有50%没通电视光缆、27%没装自来水、26%没通康庄公路、8%没通电话。这样分散的村庄布局,如果要完成基础设施的配套,政府必须安排巨大的公共财政投入,这不仅在短期内不堪重负,难以完成,而且投入的效果和效益也不理想。以安溪乡木樨花村为例,全村虽有户籍人口317人,但实有人口仅70人,如建设通村公路,投资将达250万元,这相当于要为村民人均投资3.6万元,显然,这样的投资效益是不经济的。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要结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讲求效果,最大限度地分层次加快农民下山转移。
(二)科学制定规划
实施下山转移,规划工作十分重要。一是要把下山转移这项工作纳入到"十一五"整体规划之中。在编制"十一五"规划时,要统筹考虑,加强衔接。二是要制定下山转移具体工作规划。通过具体工作规划,使工作目标更加清晰,引导手段更加有效,保障措施更加有力。三是要搞好村庄布局规划。要按照城乡一体化的目标和"缩减自然村、合并小型村、建设中心村"的要求,合理规划村庄布局。对自然条件恶劣的山区村,纳入下山转移范围后,要结合退耕还林、宅基地整理和生态公益林保护,统一实行萎缩性管理。各个规划要相互衔接,注重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总的目标是要达到凡居住在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生产生活条件恶劣、难以脱贫奔小康山村的农民尽可能逐步纳入下山转移范围,特别是地处高山深山、地质灾害频发、缺乏基本生存条件的村,要作为下山搬迁的重点。
其次,从山区农民的需求来看。虽然近年来**大力实施"小县大城"发展战略,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由于受各种客观因素的制约,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农民群众生活在自然条件恶劣的偏远山村,缺乏基本的生存条件和发展潜力,有的还面临着地质灾害的威胁。据统计,全县居住在500米以上的高山深山区农民有2.6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29%;居住在库区的农民有1.96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22%。去年,高山深山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485元,仅为全县水平的80%;库区农民人均纯收入2231元,仅为全县水平的72%,其中人均纯收入在15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还有2774人,生产生活条件特别恶劣的还有100个自然村4634人。全县目前有地质灾害隐患点66处,其中重点监测的A、B类点8处,4000多名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不同程度的威胁。年初下山转移民意调查结果显示,广大山区农民要求下山脱贫的愿望十分强烈,报名的山区农民达5886户21518 《我县百万名农民下山转移工程调研材料》出自:www.89xue.com网
www.89xue.com 人。因此,把这些居住在偏远山村、库区和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农民转移山下,是各级党委政府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现实选择。
再次,从下山转移的现实可能来看。当前,**已进入人均生产总值1000美元向3000美元迈进的黄金发展阶段,产业具备了一定的规模,经济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已逐渐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目前,仅工业园区就解决了5000多名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并吸纳季节性从业劳动力9000多人,并且年人均收入可达6000元以上。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城镇吸纳农村人口的能力不断增强,二、三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断增加,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空间不断拓宽。同时,省里加大了对欠发达山区、库区的扶助力度,对紧水滩库区(包括石塘库区)困难群众下山转移人均补助5600元,对地质灾害点、高山深山区困难群众下山转移人均补助3000元。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抓住机遇,因势利导,科学决策,进一步加大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力度,积极引导山区困难群众下山转移。
三、加快推进农民下山转移工作的几点思考
加快农民下山转移,不仅是一项紧迫的现实任务,而且是一项系统工程。笔者认为,在工作中需要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提高思想认识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和标准,同时提出要"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这充分体现了党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重大战略问题上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各个地区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所面临的具体情况是不一样的。从**实际来看,一方面,自然资源和生产要素相对匮乏,山区人均耕地不足0.7亩,山区农民如果不转移、不转产,脱贫致富奔小康目标将难以如期完成。另一方面,**县的村落布局十分分散,全县不足11万人口分布在170个行政村和842个自然村,平均每个行政村645人、每个自然村130人。其中,10户以下的自然村就有262个。到2005年底止,行政村中还有50%没通电视光缆、27%没装自来水、26%没通康庄公路、8%没通电话。这样分散的村庄布局,如果要完成基础设施的配套,政府必须安排巨大的公共财政投入,这不仅在短期内不堪重负,难以完成,而且投入的效果和效益也不理想。以安溪乡木樨花村为例,全村虽有户籍人口317人,但实有人口仅70人,如建设通村公路,投资将达250万元,这相当于要为村民人均投资3.6万元,显然,这样的投资效益是不经济的。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要结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讲求效果,最大限度地分层次加快农民下山转移。
(二)科学制定规划
实施下山转移,规划工作十分重要。一是要把下山转移这项工作纳入到"十一五"整体规划之中。在编制"十一五"规划时,要统筹考虑,加强衔接。二是要制定下山转移具体工作规划。通过具体工作规划,使工作目标更加清晰,引导手段更加有效,保障措施更加有力。三是要搞好村庄布局规划。要按照城乡一体化的目标和"缩减自然村、合并小型村、建设中心村"的要求,合理规划村庄布局。对自然条件恶劣的山区村,纳入下山转移范围后,要结合退耕还林、宅基地整理和生态公益林保护,统一实行萎缩性管理。各个规划要相互衔接,注重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总的目标是要达到凡居住在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生产生活条件恶劣、难以脱贫奔小康山村的农民尽可能逐步纳入下山转移范围,特别是地处高山深山、地质灾害频发、缺乏基本生存条件的村,要作为下山搬迁的重点。
Tag:调研报告,调研报告范文,报告总结 - 调研报告
上一篇: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情况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