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图(参考教案二)
②在横轴上确定直条的位置。
问:原来统计表中有几个年份?(5个)图中要画几个直条?
教师量得横轴长6厘米。根据5个直条6个间隔计算,可把横轴平均分成11份,用0.6厘米宽的直条表示一个年份,间隔也是0.6厘米。
③在纵轴上根据数量的多少确定单位长度。
师问:年降水量最多的数据是多少?(1005毫米)
师边示范边讲,可以把6厘米长的纵轴平均分成6份,每份大约0.8厘米,注意纵轴的高度要略高于最大数据,每一份表示200毫米。
④根据数据的多少画出长短不同的直条。
教师以1989年、1990年年降水量为例演示,其余的让学生自己练习画。
画直条的步骤:
1°先在纵轴上找到920(1989年降水量920毫米),用铅笔过此点作横轴的平行线。
2°用三角板的直角边对齐1989年的直条位置画两条与横轴垂直的平行线,画到与水平线相交为止。涂上阴影或涂色均可。(也可贴纸,省时。)
3°在直条上方标明数量的多少。
注意;直条的宽窄要一致,长短要准确,条与条之间间隔要均等。
⑤在图的上方写标题,注明制图日期及制图人姓名。
3.看图回答图后问题。(投影)
提问:哪一年的降水量最多?是多少毫米?(1991年降水量最多,是1005毫米。)
哪一年的降水量最少?是多少毫米?(1993年降水量最少,是704毫米。)
最多一年降水量是最少一年降水量的多少倍?(1005÷704,大约是1.4倍。)
4.新课小结:
今天我们进一步研究了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谁说说条形统计图制作的方法?制作时需注意什么?如果要表示两种以上的数量怎么制图呢?
5.出示复式统计图
例2 下面是跃进厂各车间男、女工人数统计表:
(1)根据表中数据,制成条形统计图。
①仔细观察画的这幅条形统计图与例1比,什么地方相同?什么地方不同?
②要表示出每个车间男工与女工的数量,怎么画好呢?
分组讨论、指名发言,老师示范一、二车间的图。其余让学生分四人小组继续完成。
提醒:为了便于区别,可以用不同颜色(或线条)来表示,并标明图例。
(2)看图回答下面问题:
①男工人数最多的是( )车间,最少的是( )车间。
②女工人数最多的是( )车间,最少的是( )车间。
③( )车间人数最多,( )车间人数最少。
根据图你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一组同学提问题,一组同学回答,鼓励回答好的同学。
(三)巩固反馈
1.书后练习(1)题。先默读再讨论,依次口答问题。
2.试着制作条形统计图。(事先发放印有纵轴、横轴、单位长的纸。)
(投影胶片)
我国五座名山主峰的海拔高度如下表:
(提示:每一单位长表示100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