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主观题教学:以变应变
三、变换原题背景材料中的主体,帮助学生对异混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行为主体不同,体现的政治学道理就有区别,分析材料时要特别注意。如在讲热点材料: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加快农村教育发展,深化农村教育改革,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城乡协调发展,2003年9月20日,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主要体现了哪些政治学道理?在学生分析完此题后,我进一步启发学生,如果我把材料的主体改为“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又该如何回答?学生答上了党的性质、地位、党的领导等?从而帮助学生区分党不属于国家机关,不能行使国家职能及国家机构对人民负责原则、依法治国原则等。我再次改变题目为“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工作的决定。”问学生如何回答?这样既巩固了相关知识点,又锻炼了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
四、变答案的内容,使答案更丰富。
政治高考主观题的答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2004年政治科《考试大纲》在“答案与评分参考”的设计上,继续沿用“酌情给分”和“酌情加分”的做法。通过赋予阅卷教师一定的自主权,保证考生不同于参考答案的角度回答、且回答思路合理的答案得到合理的分数,并在客观上鼓励考生提出创见性的观点;在论述题中设置了综合评价分。因此,在平时的主观题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启发学生为开放性试题补充答案,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例如: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坚持深入基层,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时该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问题:“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政治学道理是什么?试题提供的参考答案是(1)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2)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3)对人民负责是我国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准则和工作宗旨。(4)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必须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将参考答案,(3)与(4)次序对调,同时启发学生从我国的国家性质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等方面思考,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五、变答案顺序,使之更合情理。
即使高考试题的答案也会存在欠缺的地方,因此,教师要开动脑筋,深入分析和思考,学会自己“拿”。如在讲2000年高考全国政治卷第34题:云南省地处边陲,气候温暖湿润,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该省经过分析认为,本省具有资源、气候、区位三大优势,也有基础产业薄弱、经济结构单一、国民文化素质较低三大劣势。根据这种状况,该省制定了自己的发展战略,建立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大省和中国面向东南亚的国际通道。云南省制定发展战略的思路主要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参考答案:(1)在制定发展战略时,着眼于省情,体现了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态度。(2)在分析省情时,既看到了优势,也看到劣势,体现了一分为二的精神。我在讲解这道题时,把高考的答案次序调整为分析省情在先,制定发展战略在后,并让学生比较老师调整的是否合理?为什么?以此培养学生回答问题的逻辑性。教学中应注意:勤于思考、深入思考是锻炼思维能力、提高思维水平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