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企业 个人
当前位置:89学习网范文文章教案大全语文教案高三语文教案寡人之于国也(2)..» 正文

寡人之于国也(2)..

[05-16 19:55:27]   来源:http://www.89xue.com  高三语文教案   阅读:90
摘要: 管 帅 中 学 教 学 案第章(课)节2课时备课时间2003年11月16日课题寡人之于国也(2)课型新授课教材分析(教材重点、难点、双基分析)教学重点:1、落实相关文言虚实词,翻译课文2、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教学难点:孟子“仁政”思想具有的时代意义。解决办法:1、学生自学质疑、讨论答疑2、对课文第三部分阐述实行“王道”的七种措施的正确理解。这部分实际上是孟子“仁政”内容的具体化。3、对孟子及《孟子》一书的了解。教学目的(知识能力、德育的目标要求)1、学习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能以旧推新。2.、析常见文言句式的特点。3、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在当时的时代意。
寡人之于国也(2)..,标签:高三语文教案模板,http://www.89xue.com


管 帅 中 学 教 学 案
第  章(课)   节  2课时  备课时间  2003年11月16日
课题寡人之于国也(2)课型新授课
教材分析(教材重点、难点、双基分析)教学重点:1、落实相关文言虚实词,翻译课文
2、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
教学难点:孟子“仁政”思想具有的时代意义。
解决办法:1、学生自学质疑、讨论答疑
2、对课文第三部分阐述实行“王道”的七种措施的正确理解。这部分实际上是孟子“仁政”内容的具体化。
3、对孟子及《孟子》一书的了解。

教学目的(知识能力、德育的目标要求)1、学习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能以旧推新。
2.、析常见文言句式的特点。
3、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在当时的时代意义。

教具多媒体教学方法自学讨论答疑
教师诱导讲析用时10分钟学生思考活动练习用时30分钟
教师诱导讲析学生思考活动练习
一、复述前三段内容,抽查翻译情况。
二、分析解读四五段:
1、请同学们讨论解决下列词语的意思























2.  孟子认为实现“王道”首先应做到什么?

师小结:本段孟子向梁惠王描述实现王道的景象。
三.     分析解读第六段。
1.“树之以桑”中的“树”是何用法?

2、请同学们讨论解决下列词语的意思








3.“七十者衣帛食肉”中“衣”“食”是什么用法?


4.“然而不王者”中“然而”的古今意义是否相同?“王”又当何以解?

5.“未之有也”有什么句式特点?


6.孟子所描述的政策是什么政策?你如何看待他的这一理想?


师小结:本段写孟子向梁惠王提出“仁政”的方针路线,他认为只有实行了“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
四.     分析解读第七段。
1、段中的“检”“涂”“发”各作什么解释?


2、“非我也,岁也”是什么句式?


3、请同学们理解“兵”的意思:






4.    “王无罪岁”中“罪”是什么用法?

5.     “斯天下之民至焉”中“斯”与“微斯人,吾谁与归”中的“斯”意思是否相同?
师小结:孟子用类比的手法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现象。
五、教师进行指点,或预先点译难句。


六.   讨论:孟子的“仁政”思想在当今有何值得借鉴之处?
提示: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同时,也要注意对公民的道德素质的建设。
七.  布置作业:






















附:板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梁惠王提疑:民不加多
                 1.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阐述
孟子  答疑   2.使“民加多”的措施
   
            结论——保民而王 一、学生翻译、背诵
二、1、 理解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①     无
A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同“毋”,不要的意思
B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不,没有
C地无四方,民无异闻  不论,不分
②     胜
A谷不可胜食也  尽,完

[1] [2]  下一页


Tag:高三语文教案高三语文教案模板教案大全 - 语文教案 - 高三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