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教案:化学改变了世界
[07-25 15:27:48] 来源:http://www.89xue.com 化学知识大全 阅读:9896次
摘要:活动天地P2观察教室: 哪些材料是天然的? 哪些材料是人工制造的?观察P3页彩图并思考:化学制品的广泛存在与应用。假想: 如果你来到一座与世隔绝、没有化学制品的荒岛上,你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举例说明:房屋建筑材料的变迁?观察P4页彩图:了解沙子、石油、煤炭的部分用途。二、观察化学变化1.化学变化(化学反应)2.物理变化3.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4.化学变化中常伴随的现象5.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关系 结论:都有新物质生成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如:物质的燃烧,粮食酿酒,食物腐烂,金属生锈,金属的冶炼等。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如:矿石粉碎,冰雪熔化等。物理变化一般是形状、状态等发生变化1.点燃镁。
初中化学教案:化学改变了世界,标签:化学,http://www.89xue.com
活动天地P2
观察教室:
哪些材料是天然的?
哪些材料是人工制造的?
观察P3页彩图并思考:
化学制品的广泛存在与应用。
假想:
如果你来到一座与世隔绝、没有化学制品的荒岛上,你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举例说明:
房屋建筑材料的变迁?
观察P4页彩图:了解沙子、石油、煤炭的部分用途。
二、观察化学变化
1.化学变化
(化学反应)
2.物理变化
3.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4.化学变化中常伴随的现象
5.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关系 结论:都有新物质生成
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
如:物质的燃烧,粮食酿酒,食物腐烂,金属生锈,金属的冶炼等。
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如:矿石粉碎,冰雪熔化等。
物理变化一般是形状、状态等发生变化
1.点燃镁条——发光、放热
2.氢氧化钠溶液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3.锌粒与盐酸反应——冒气泡
4.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产生蓝色沉淀
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
发光、放热、颜色变化、产生气体、生成沉淀等。
本质区别: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联系:在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但在物理变化过程中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分析P5彩图中的三种变化的共同点。
活动天地P5
观察化学变化的现象P5并总结
1~4
(注意观察化学现象的方法:仪器、物质在反应前后的颜色、状态、反应中的现象等)
判断:
某一发光、放热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吗?
交流共享P6 1、2
比较、分析、举例
拓宽了解
理解:一定、不一定的含义
课 题 第一节 奇妙的化学 课 型 新 授
2 课时 第 周 年 月 日
教
学
目
标 1.认识化学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促进人类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相信化学为人类更美好的未来将继续发挥它的伟大作用。
2.了解:化学变化的能量观——化学变化会放出或消耗能量;化学研究的目的观——利用化学反应可获得新物质或能量;化学的科学价值观——化学科学的两面性;绿色化学观。
3.了解化学研究的范畴。
4.知道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初步建立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
学情分析 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比较抽象,而建立对微观世界的想象力是化学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宏观与微观的联系是化学不同于其他学科最特征的思维方式。教材在第一节就引入分子、原子的知识,目的是“先入为主”,让学生在学习化学的开始就建立这种思维方式。
重 点 物质的组成与构成;化学的概念
难 点 物质的组成与构成
关 键 点 采用对比的方法、模拟化的方法,利用影视资料,把不可见的变为可见的,把静态的变为动态的。
教学媒体 有关物质组成与构成的视频资料;元素周期表
教学方法 自学研究法、讲述法、讨论法、对比探究法
板 书 设 计
第一节 奇妙的化学
一、奇妙的化学
1.天然材料
2.人工制造材料(化学制品)
二、观察化学变化
1.化学变化(化学反应)
2.物理变化:
3.化学变化的特征
4.化学变化中常伴随的现象
5.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关系
6.化学反应中能量的转化:常表现为热能、光能、电能等能量的放出或吸收
化学研究的基本目的:获得有用的物质或能量
7.绿色化学:化学对环境的承诺
三、物质组成的奥秘
1.物质的构成——分子、原子等小微粒(微观)
水:H2O 水是由水分子构成;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每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氢气:H2
氧气:O2
铁:Fe 铁是由铁原子构成。
活动天地P2
观察教室:
哪些材料是天然的?
哪些材料是人工制造的?
观察P3页彩图并思考:
化学制品的广泛存在与应用。
假想:
如果你来到一座与世隔绝、没有化学制品的荒岛上,你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举例说明:
房屋建筑材料的变迁?
观察P4页彩图:了解沙子、石油、煤炭的部分用途。
二、观察化学变化
1.化学变化
(化学反应)
2.物理变化
3.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4.化学变化中常伴随的现象
5.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关系 结论:都有新物质生成
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
如:物质的燃烧,粮食酿酒,食物腐烂,金属生锈,金属的冶炼等。
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如:矿石粉碎,冰雪熔化等。
物理变化一般是形状、状态等发生变化
1.点燃镁条——发光、放热
2.氢氧化钠溶液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3.锌粒与盐酸反应——冒气泡
4.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产生蓝色沉淀
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
发光、放热、颜色变化、产生气体、生成沉淀等。
本质区别: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联系:在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但在物理变化过程中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分析P5彩图中的三种变化的共同点。
活动天地P5
观察化学变化的现象P5并总结
1~4
(注意观察化学现象的方法:仪器、物质在反应前后的颜色、状态、反应中的现象等)
判断:
某一发光、放热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吗?
交流共享P6 1、2
比较、分析、举例
拓宽了解
理解:一定、不一定的含义
课 题 第一节 奇妙的化学 课 型 新 授
2 课时 第 周 年 月 日
教
学
目
标 1.认识化学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促进人类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相信化学为人类更美好的未来将继续发挥它的伟大作用。
2.了解:化学变化的能量观——化学变化会放出或消耗能量;化学研究的目的观——利用化学反应可获得新物质或能量;化学的科学价值观——化学科学的两面性;绿色化学观。
3.了解化学研究的范畴。
4.知道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初步建立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
学情分析 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比较抽象,而建立对微观世界的想象力是化学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宏观与微观的联系是化学不同于其他学科最特征的思维方式。教材在第一节就引入分子、原子的知识,目的是“先入为主”,让学生在学习化学的开始就建立这种思维方式。
重 点 物质的组成与构成;化学的概念
难 点 物质的组成与构成
关 键 点 采用对比的方法、模拟化的方法,利用影视资料,把不可见的变为可见的,把静态的变为动态的。
教学媒体 有关物质组成与构成的视频资料;元素周期表
教学方法 自学研究法、讲述法、讨论法、对比探究法
板 书 设 计
第一节 奇妙的化学
一、奇妙的化学
1.天然材料
2.人工制造材料(化学制品)
二、观察化学变化
1.化学变化(化学反应)
2.物理变化:
3.化学变化的特征
4.化学变化中常伴随的现象
5.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关系
6.化学反应中能量的转化:常表现为热能、光能、电能等能量的放出或吸收
化学研究的基本目的:获得有用的物质或能量
7.绿色化学:化学对环境的承诺
三、物质组成的奥秘
1.物质的构成——分子、原子等小微粒(微观)
水:H2O 水是由水分子构成;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每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氢气:H2
氧气:O2
铁:Fe 铁是由铁原子构成。
Tag:化学知识大全,化学,学习方法 - 化学知识大全
上一篇:初中化学教案:常见的酸和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