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企业 个人
当前位置:89学习网教育资料教学设计语文教学设计高一语文教学设计《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 人教必修2» 正文

《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 人教必修2

[10-18 03:59:35]   来源:http://www.89xue.com  高一语文教学设计   阅读:9684
摘要:(1)秦廷行刺这一部分可分为五层:计见秦王(11-13自然段)顾笑武阳(14自然段)秦廷搏击(15-17自然段)倚柱笑骂(18自然段)遇难去世(19自然段)(2)描写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的方法: a.通过斗争双方的动作描写,展示生死搏斗的曲折过程:荆轲“取一奉一发一把一持—椹—逐一提”,主动进攻未遂,仍进行最后一次努力;秦王“惊一引一起—拔一走—击”,从惊慌失措转为有效反击,动作描写,层次分明。 b.通过语言、神态、表情描写,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人物形象。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日”。&ld。
《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 人教必修2,标签:高一语文教学设计方案,http://www.89xue.com
(1)秦廷行刺这一部分可分为五层:

计见秦王(11-13自然段)顾笑武阳(14自然段)

秦廷搏击(15-17自然段)倚柱笑骂(18自然段)

遇难去世(19自然段)

(2)描写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的方法:

    a.通过斗争双方的动作描写,展示生死搏斗的曲折过程:荆轲“取一奉一发一把一持—椹—逐一提”,主动进攻未遂,仍进行最后一次努力;秦王“惊一引一起—拔一走—击”,从惊慌失措转为有效反击,动作描写,层次分明。

    b.通过语言、神态、表情描写,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人物形象。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日”。“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读之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c.运用间接描写的方法渲染气氛,衬托荆轲的英雄形象。写“年十二”就杀人的秦武阳“色变振恐”,衬托荆轲镇定自若;写秦王“恐急”,“群臣惊愕”,“尽失其度”,“不知所为”,衬托荆轲英雄虎胆,威慑秦廷;最后荆轲事鹏亡,秦王仍“目眩良久”,这寥寥数语,从反面衬托了荆轲的威武壮烈。

3.词句点拨:

(1)持千金之资币物:“千金之资“是“币物”的定语。币:礼品。古时玉、帛、圭、璧等统称币。

(2)嘉为先言于秦王日:为先,即为之先。省略介词宾语。

(3)见燕使者咸阳宫:省略介词“于”。

(4)群臣怪之:怪:以……为怪,感到奇怪。

(5)“使使以闻大王”与“使毕使于前”:使使:派遣使者;使毕使:让完成使命。

(6)轲既取图奉之……故不可立拔:这一段动作描写多用短句,具有急迫、紧张的表达效果。

(7)而秦法……非有诏不得上:插叙一笔,行文有张有弛,内容缜密,使“以手共搏之”真实可信。

(8)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承前省略主语“群臣”。

(9)被八创:被:动词,遭受;创:名词,伤。不是被动句。

(10)群臣侍殿上者:定语后置,如“侍殿上”。

[小资料]

1.《战国策》战国时代的史料汇编。

    汉刘向编校。当时见到的本子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经过整理编校,才定名为“战国策”。分为西周、东周、秦、齐、楚、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国,共三十二篇。记事年代上接春秋下到秦并六国,约二百四十年。内容主要是记载当时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互相辩论时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其中保存了不少纵横家的著作和言论。这些人凭着三寸不烂之舌,审时度势,游说于各国诸侯之间,极尽其纵横捭阖之能事。语言流畅犀利,具有很强的鼓动和说服力。对人物的性格刻画也很生动。对后世散文有很大影响。注本有《战国策注》,汉高诱注,宋姚宏校正续注。又有元吴师道《战国策校注》。

2,背景材料。

《战国策》上关于荆轲刺秦王的背景,有这样一段记载:

    荆轲坐定,太子避席顿首日:“田先生不知丹之不肖,使得至前敢有所道,此天之所以哀燕而不弃其孤也。今秦有贪利之心而欲不可足也,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王翦将数十万之众,距漳邺,而李信出太原、云中。赵不能支必人臣,人则祸至燕。燕小弱,数困于兵,今举国不足以当秦。诸侯服秦,莫敢合纵。丹之私计,愚以为诚能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贿以重利,秦王贪,其势必得所愿矣。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若曹沫之与齐桓公,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秦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乱君臣相疑,以其间得合纵,其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委命,唯荆卿留意焉。

《战国策》一书中,选人中学的文章有:《触龙说赵太后》、《唐雎不辱使命》、《邹忌讽齐王纳谏》及本课文。


上一页  [1] [2] [3] [4] 


Tag:高一语文教学设计高一语文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设计 - 语文教学设计 - 高一语文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