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企业 个人
当前位置:89学习网教育资料教学设计语文教学设计高一语文教学设计《召公谏厉王弭谤》教学设计 人教必修2» 正文

《召公谏厉王弭谤》教学设计 人教必修2

[10-18 03:59:35]   来源:http://www.89xue.com  高一语文教学设计   阅读:9928
摘要: 3、由此可见国家处于什么形势之中? 朝政混乱,君民尖锐对立 4、“国人莫敢言,国人真的沉默无语,俯首听命了吗?” 没有,而是即将“在沉默中爆发”,人民在沉默中孕育着反抗,这是高压下的沉默,是火山喷发前的死寂。 二、分析第二段 1、“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可见召公性格的又一什么特点? 昏庸愚蠢,一副蠢人说蠢话的自鸣得意样 2、给召公的劝谏之辞分层,看说了几层意思? 第一层:召公用概括性语句否定了厉王的弭谤措施 第二层:。
《召公谏厉王弭谤》教学设计 人教必修2,标签:高一语文教学设计方案,http://www.89xue.com
     3、由此可见国家处于什么形势之中?
     朝政混乱,君民尖锐对立
     4、“国人莫敢言,国人真的沉默无语,俯首听命了吗?”
     没有,而是即将“在沉默中爆发”,人民在沉默中孕育着反抗,这是高压下的沉默,是火山喷发前的死寂。
     二、分析第二段
     1、“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可见召公性格的又一什么特点?
      昏庸愚蠢,一副蠢人说蠢话的自鸣得意样
     2、给召公的劝谏之辞分层,看说了几层意思?
     第一层:召公用概括性语句否定了厉王的弭谤措施
     第二层:具体论述怎样对待民“谤”(怎样“宣之使言”)
     第三层:从正反两方面论述,“民谤”直接关系到国富民强的道理。
     3、此段话中,两处运用比喻,请同学们分析这两段比喻的本体、喻体各是什么?
     第一处比喻,以江河堵塞必将泛滥成灾,比喻防民之口国家必将成灾。以“川”喻“民之口”。
     第二处比喻,以“土有山川”和“原隰衍沃”来比喻“口之宣言”。“山川”“原隰衍沃”生产出人民赖以生存的“财用”“衣食”,可见“山川”“原隰衍沃”之重要,那么民之“口”能说出国家政事的善败好坏,推行人民认为好的,防范人民认为坏的,才是丰富财用衣食的关键,这是国家生死存亡,治乱兴衰的大事。
    4、这两处比喻,分别从什么角度说明问题?
     第一个比喻说明民“谤”不能消极被动地“防”。
     第二个比喻说明“民”谤不但不能消极地“防”,还须积极主动地“宣”。
     前一层从消极方面打比方,后一层是从积极方面进行比喻,看似两喻并列,实则后一喻乃是前一喻的深入。
     三、利用《简笔与繁笔》中学过的知识分析文章最后一段具有什么特点?
    (问题:“道路以目”中的“道路”和“目”是什么词)
     言简意赅,只有三句话。一句说厉王,一句说国人,末一句说明厉王和国人之间的矛盾终于爆发,这中间有多少事情都被作者略去,只把事实的结避告诉了读者,文章简劲到无以复加,而读来却余味无穷。
最后一段用语极为精炼,与第二段的反复阐述相映衬,形成笔法上的鲜明对比。
     四、完成课后练习二,巩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五、总结文章的写作特色
     1、 逻辑严密,说服力强。
     2、 比喻生动形象;
     3、 详略得当。

板书设计:


召公谏厉王弭谤


厉王:虐、怒、杀、喜
国人:谤——道路以目
召公: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民谤不可防)
怎样“宣之使言”
民谤必宣敬听
王不听流王于彘


上一页  [1] [2] 


Tag:高一语文教学设计高一语文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设计 - 语文教学设计 - 高一语文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