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企业 个人
当前位置:89学习网教育资料教学设计语文教学设计高一语文教学设计沁园春长沙教案» 正文

沁园春长沙教案

[07-12 14:17:51]   来源:http://www.89xue.com  高一语文教学设计   阅读:9592
摘要: 在“寒秋”的氛围中,联系“长沙”、“湘江”,我们会想见屈原“哀秋冬之绪风”,宋玉“悲哉秋之为气”,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审言“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湘江北去,诗人南下——广州接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参见P171注释①背景说明),是不是也要抒悲秋之情呢? ②了解抒情方式,体会深情 要深入体会抒情主人公的情感特征,我们有必要了解诗词的抒情方式常识。(参见练习三提示:抒情诗词有的。
沁园春长沙教案,标签:高一语文教学设计方案,http://www.89xue.com
    在“寒秋”的氛围中,联系“长沙”、“湘江”,我们会想见屈原“哀秋冬之绪风”,宋玉“悲哉秋之为气”,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审言“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湘江北去,诗人南下——广州接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参见P171注释①背景说明),是不是也要抒悲秋之情呢?
    ②了解抒情方式,体会深情
    要深入体会抒情主人公的情感特征,我们有必要了解诗词的抒情方式常识。(参见练习三提示:抒情诗词有的直抒激情,有的通过写景、状物、记事、写人来抒发感情。)就《长沙》的内容而言,有借景抒情,有直抒胸臆,有怀人忆事抒情。那么课文中哪些句子是借景抒情、哪些地方是直抒胸臆、哪些地方是怀人忆事抒情?
    明确:上阕“看”统领的7句是借景抒情,“怅”、“问”是触景生情,直抒胸臆;下阕的“携”、“忆”、“记”表明是怀人忆事抒情。
    A.“看”统领的借景抒情写到哪些景物?
    明确:山、林、江、舸、鹰、鱼:万类。
    体会到怎样的意境?
    讨论提示:红叶、绿水、鸟飞鱼跃,这些景物单独看上去也很平常,我们可以联想到一些诗文名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吴均《与朱元思书》)
    海阔凭鱼跃,天空任鸟飞。(从唐僧玄览诗中化出的名句,见初中课文《鸟飞鱼跃的联想》)但诗人眼中之景,意象密集,组合有序,或远或近,或高或低,有分有总。并从数量(万、百)、范围(遍、漫),色彩浓度(尽染、碧透),运动力度(争、击、竞)等方面突出景物特征。如果让你用一个四字短语来概括毛泽东眼中的秋景的特点,应该怎么说呢?(色彩斑斓、生机勃勃、美不胜收)


www.89xue.com     明确: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自由开放的空间,是一幅色彩瑰丽的图画,晚秋静穆的伟大中律动着勃勃的生机,扫尽千古悲秋之气。
    从这壮阔的深秋意境中,我们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感态度呢?
    提示:假如是一个消极悲观的诗人,面对同样的景物,可能是这样的感叹:
    山如人意懒,石似我心空;
    水流无情,逝者如斯;
    黄叶飘零,生命终结;
    苍鹰孤独地盘旋,小鱼无力地漂游;
    不是万类竞自由,而是树倒猢狲散,飞鸟各投林。
    明确: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在对大自然中万类生物的激情关注中融入了自己对人生的积极追求,对家国命运的由衷关怀。(板书:诗人、关怀天下)
    朗读提示:要想象画面,进入意境,读出关注热爱的积极情感。(板书:读出关注)
    B、“怅”、“问”直抒胸臆
    诗人立而观景,借景抒情,蓄积的情感终于爆发为直白的发问,升华为哲理的思索。这时候,站在我们面前的已不是一般的游人,也不是普通的诗人,而是一个关怀天下的哲人。(板书:哲人)
    朗读提示:要读出深思。(板书:读出深思)
    C、“携”、“忆”、“记”怀人忆事
    深沉的思索自然唤起了诗人对年青时的革命同志和革命活动的思念和追忆,那是怎样的人和事呢?
    放投影片,补充事实,印证词意:
    1911年,18岁的毛泽东来到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13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
    a.1913-1918年,他在湖南一师读书,常和同学在橘子洲一带游览游泳;
    b.1918年4月,与何叔衡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高一语文教学设计高一语文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设计 - 语文教学设计 - 高一语文教学设计
上一篇:听听那冷雨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