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2
[07-12 14:20:00] 来源:http://www.89xue.com 高一语文教学设计 阅读:9110次
摘要:航天员在飞船上的坐姿始终是窝着的,身体被紧紧地束缚在太空椅上,手臂能够到的地方有限,飞船上的仪表台、控制台、按钮的安放都比较矮,航天员不用改变身体的姿势就能够到。太空椅边还放置了一根小棒,如果手臂够不到,用小棒就可以控制开关。航天员因为戴了手套,手指要比一般人粗些,因此飞船上各种按钮和开关的尺寸都做得比地面上的大,之间的间隙也很大。何宇、朱光辰、柯伦被称为“飞船工程师”。何宇坐上宇航椅,立即发现从这个位置上够到操作板是不容易的,于是进行了改进。从飞船轨道舱到返回舱,都安有扶手、脚蹬子,便于航天员经过时使用。但当飞船工程师们穿上笨重的航天服时,发现腿打不了弯儿,脚蹬子的距离就显得太大了,脚蹬。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2,标签:高一语文教学设计方案,http://www.89xue.com
航天员在飞船上的坐姿始终是窝着的,身体被紧紧地束缚在太空椅上,手臂能够到的地方有限,飞船上的仪表台、控制台、按钮的安放都比较矮,航天员不用改变身体的姿势就能够到。太空椅边还放置了一根小棒,如果手臂够不到,用小棒就可以控制开关。
航天员因为戴了手套,手指要比一般人粗些,因此飞船上各种按钮和开关的尺寸都做得比地面上的大,之间的间隙也很大。
何宇、朱光辰、柯伦被称为“飞船工程师”。何宇坐上宇航椅,立即发现从这个位置上够到操作板是不容易的,于是进行了改进。从飞船轨道舱到返回舱,都安有扶手、脚蹬子,便于航天员经过时使用。但当飞船工程师们穿上笨重的航天服时,发现腿打不了弯儿,脚蹬子的距离就显得太大了,脚蹬子因此多了几个,不用的时候还可折叠收起,方便了航天员的进出。
飞船报警的时候屏幕上的汉字,字体是仿宋体而没有用黑体。仿宋字比较柔和,可以缓解感官上的刺激,报警语句最多不会超过9个字,用的是女中音,让人听起来会感觉到沉稳和踏实。
飞船发射前的几小时,何宇等人最后一次进入飞船,检查阀门、按键、照明灯、仪表显示,然后郑重地在确认单上签上自己的名字。
二、
目击飞天时刻
之一:“飞天”前后的航天人
杨虹
离发射还有60分钟。
我站在测发楼的“总体网工作间”里,透过明净的玻璃墙,基地飞行指挥控制中心──我们称之为测发大厅──里的情况一目了然。
微笑着的胡锦涛主席,正与载人航天各系统负责人握手。当他走到火箭系统总指挥黄春平面前时,停留的时间似乎更长些,可以看到黄春平在说着什么。事后黄春平告诉我,他当时作出了保证:一定会安全顺利地把中国首位航天员送入太空。
人们的表情那样平静,就像大战之前,一切消声。
现在,航天员已经进入飞船,而各系统负责人也在红底金字的15份《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还有15分钟。
我快步来到测发大厅的楼顶上。发射场周围的喧嚣与大厅里的平静对比鲜明,外面的人们穿着节日的礼服,与已经长身而立在1、5公里外的火箭合影。
www.89xue.com 清晰的倒计时传来……火箭升起来了!
发射后两分钟,“长二F”消失在遥远的天际。那余留在长空的一道白烟,仍让我们为之疯狂地欢呼。
我跑回测发大厅。天!这间约200平方米的房子,挤进了几百人。人们关注的目标只有一个──大屏幕中首名中国太空人杨利伟的一举一动。
杨利伟仍像发射前那样面带微笑,他是我见过的最沉稳的男士。他给了我们一个友好的眼神,我们开始鼓掌;他打开一个本子──听说是航天飞行手册,又赢得一片掌声。
黄春平和火箭总设计师刘竹生仍然严肃地坐在那里。他们的任务还没有完成,因为在发射后的大约600秒──箭船分离的那一刻,才是这两位老总卸去担子的时候。
升空后大约4分钟,杨利伟向我们挥手。又是一片掌声。587秒,大屏幕终于显示出箭船分离的画面。火箭不辱使命,飞船进入轨道!两位老总抱在一起。
两位60多岁的老总带着他们的秘书和我,欢快地跳上一辆越野车,直奔1、5公里外的指挥大厅。
当我们4人击掌庆贺的时候,刘竹生开始不停地揉眼。黄春平哭了,我也哭了。
当黄春平和刘竹生进入指挥大厅时,载人航天工程指挥部的领导纷纷向他们祝贺:“你们的神箭真神!”
之二:700米外,我拍到了“飞天”
王宁
早晨6时30分,我提着摄像机,赶到发射现场,来到发射塔正南大约700米的地方。
我很幸运──除了太空行者杨利伟,或许我是距飞船最近的人,其他参观者大都撤到了数公里以外。
支起三角架,调试机器。摄像机的镜头里,七色光圈与平静的大漠相辉映。“神舟”五号发射塔架的大部分支撑机构已经张开,长箭孤独地耸立在戈壁里。
我的心在跳──这是一次艰巨的任务,略带危险。
几年前,在西昌基地,“长二E”火箭发射奥星时发动机紧急熄火,我就站在距离它200米的地方拍摄──没有退路,1公里内都是危险区。
航天员在飞船上的坐姿始终是窝着的,身体被紧紧地束缚在太空椅上,手臂能够到的地方有限,飞船上的仪表台、控制台、按钮的安放都比较矮,航天员不用改变身体的姿势就能够到。太空椅边还放置了一根小棒,如果手臂够不到,用小棒就可以控制开关。
航天员因为戴了手套,手指要比一般人粗些,因此飞船上各种按钮和开关的尺寸都做得比地面上的大,之间的间隙也很大。
何宇、朱光辰、柯伦被称为“飞船工程师”。何宇坐上宇航椅,立即发现从这个位置上够到操作板是不容易的,于是进行了改进。从飞船轨道舱到返回舱,都安有扶手、脚蹬子,便于航天员经过时使用。但当飞船工程师们穿上笨重的航天服时,发现腿打不了弯儿,脚蹬子的距离就显得太大了,脚蹬子因此多了几个,不用的时候还可折叠收起,方便了航天员的进出。
飞船报警的时候屏幕上的汉字,字体是仿宋体而没有用黑体。仿宋字比较柔和,可以缓解感官上的刺激,报警语句最多不会超过9个字,用的是女中音,让人听起来会感觉到沉稳和踏实。
飞船发射前的几小时,何宇等人最后一次进入飞船,检查阀门、按键、照明灯、仪表显示,然后郑重地在确认单上签上自己的名字。
二、
目击飞天时刻
之一:“飞天”前后的航天人
杨虹
离发射还有60分钟。
我站在测发楼的“总体网工作间”里,透过明净的玻璃墙,基地飞行指挥控制中心──我们称之为测发大厅──里的情况一目了然。
微笑着的胡锦涛主席,正与载人航天各系统负责人握手。当他走到火箭系统总指挥黄春平面前时,停留的时间似乎更长些,可以看到黄春平在说着什么。事后黄春平告诉我,他当时作出了保证:一定会安全顺利地把中国首位航天员送入太空。
人们的表情那样平静,就像大战之前,一切消声。
现在,航天员已经进入飞船,而各系统负责人也在红底金字的15份《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还有15分钟。
我快步来到测发大厅的楼顶上。发射场周围的喧嚣与大厅里的平静对比鲜明,外面的人们穿着节日的礼服,与已经长身而立在1、5公里外的火箭合影。
www.89xue.com 清晰的倒计时传来……火箭升起来了!
发射后两分钟,“长二F”消失在遥远的天际。那余留在长空的一道白烟,仍让我们为之疯狂地欢呼。
我跑回测发大厅。天!这间约200平方米的房子,挤进了几百人。人们关注的目标只有一个──大屏幕中首名中国太空人杨利伟的一举一动。
杨利伟仍像发射前那样面带微笑,他是我见过的最沉稳的男士。他给了我们一个友好的眼神,我们开始鼓掌;他打开一个本子──听说是航天飞行手册,又赢得一片掌声。
黄春平和火箭总设计师刘竹生仍然严肃地坐在那里。他们的任务还没有完成,因为在发射后的大约600秒──箭船分离的那一刻,才是这两位老总卸去担子的时候。
升空后大约4分钟,杨利伟向我们挥手。又是一片掌声。587秒,大屏幕终于显示出箭船分离的画面。火箭不辱使命,飞船进入轨道!两位老总抱在一起。
两位60多岁的老总带着他们的秘书和我,欢快地跳上一辆越野车,直奔1、5公里外的指挥大厅。
当我们4人击掌庆贺的时候,刘竹生开始不停地揉眼。黄春平哭了,我也哭了。
当黄春平和刘竹生进入指挥大厅时,载人航天工程指挥部的领导纷纷向他们祝贺:“你们的神箭真神!”
之二:700米外,我拍到了“飞天”
王宁
早晨6时30分,我提着摄像机,赶到发射现场,来到发射塔正南大约700米的地方。
我很幸运──除了太空行者杨利伟,或许我是距飞船最近的人,其他参观者大都撤到了数公里以外。
支起三角架,调试机器。摄像机的镜头里,七色光圈与平静的大漠相辉映。“神舟”五号发射塔架的大部分支撑机构已经张开,长箭孤独地耸立在戈壁里。
我的心在跳──这是一次艰巨的任务,略带危险。
几年前,在西昌基地,“长二E”火箭发射奥星时发动机紧急熄火,我就站在距离它200米的地方拍摄──没有退路,1公里内都是危险区。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Tag:高一语文教学设计,高一语文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设计 - 语文教学设计 - 高一语文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