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企业 个人
当前位置:89学习网教育资料教学设计语文教学设计高二语文教学设计伶官传序教案1» 正文

伶官传序教案1

[09-23 04:07:13]   来源:http://www.89xue.com  高二语文教学设计   阅读:9891
摘要:一、导语:李清照有一首《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项羽在乌江自刎前,曾用一句话总结了自己的惨败,同学们记得吗? 生:“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 师:其实,不只是项羽,很多帝王将相都将自己灭亡的原因归结于天命,许多平民百姓也都将人生的苦难、命运的坎坷归咎于天命。今天呢,我们就来学习欧阳修的一篇史论《伶官传序》,来探讨一下事情的成败究竟/是在天命还是在人为的原因呢? (板书:伶官传序 欧阳修) 二、解题与了解作者: 1、本文选自欧阳修编撰的《新五代史?伶官传》。《新五代史》,是和北宋初年的史官薛居正等人编写的《。
伶官传序教案1,标签:高二语文教学设计方案,http://www.89xue.com

一、导语:李清照有一首《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项羽在乌江自刎前,曾用一句话总结了自己的惨败,同学们记得吗?
    生:“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
    师:其实,不只是项羽,很多帝王将相都将自己灭亡的原因归结于天命,许多平民百姓也都将人生的苦难、命运的坎坷归咎于天命。今天呢,我们就来学习欧阳修的一篇史论《伶官传序》,来探讨一下事情的成败究竟/是在天命还是在人为的原因呢?
    (板书:伶官传序 欧阳修)
    二、解题与了解作者:
    1、本文选自欧阳修编撰的《新五代史?伶官传》。《新五代史》,是和北宋初年的史官薛居正等人编写的《五代史》(即《旧五代史》)相对而言的。所谓五代,是指唐王朝灭亡以后,在中国北方相继更替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十分短暂的政权。伶官:封建时代称演戏的人为伶,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叫伶官。后唐庄宗李存勖(xù)取得政权后,荒yin腐化,癖好音律,宠用伶人景进、史彦琼、郭门高等,让他们做官掌权,以致败政乱国,只做了三年皇帝便身死国灭。为了提供历史借鉴,欧阳修在《新五代史》里写了一篇《伶官传》,记述了上述的史实。本文是《伶官传》前的序,作者通过对史实的评论,针对当时所谓“天命”的观点,谈了自己的进步见解。
    2、谈一谈你所了解的欧阳(参考注释)
    师:晚年号“六一居士”,六一何谓也?家有藏书一万卷,集录金石遗文一千卷,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加上我老头子一个,是为“六一”。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欧阳修的人生志趣和追求。
    三、(读课文)正字音:盛衰之理(shèng)盛以锦囊(chèng)及仇雠已灭(chóu)
    四、研读课文
    (一)第一段:
    1、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用意是什么?
    生:借古讽今,告诫北宋统治者吸取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伶人而身死国灭的历史教训,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好,我们一起来看作者是怎么借古讽今的。
    2、这是一篇史论文,刚才同学说了本文是用后唐的历史教训来借古讽今,那么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呢?前面我们学习过的《六国论》也是一篇史论文,它在第一段就提出了它的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胜,弊在赂秦。那么这里是不是也一样呢?
    (学生可能回答:不知道或者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我请一位同学来翻译一下。
    (明确:国家兴盛或衰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
    本质上欧阳修有没有否定天命的观点?
    生:没有。
    师:古代人常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迷信地认为人的命运是由上天主宰,作为那个年代的封建士大夫,他没有否定这种传统说法,但在这里他更强调人事的作用。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是一个什么句式啊?(用的虽是叹号,但还是反问句式)请同学们把它改成陈述句,用八个字表述一下(板书:论点:盛衰之理,在于人事。)
    作者提出一个论点,必会用一定的论据来证明它。那么接写来作者将用什么例子来证明它的观点呢?
    (学生: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原:古今异义字。古义:推究。今义:原则,原来)
    所以:所+以的固定结构,表示“……的原因”
    (翻译: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小结:
    第一段提出盛衰由于人事的论点,并提出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这一立论的根据。
    文章以“呜呼”的感叹突兀而起,一起笔就发出对历史的深沉感慨。接着用转折关系的反问句,强调人事的作用,提出中心论点:盛衰之理,由于人事。这一叹一问,一退一进,不仅使论点醒人耳目,而且为全文定下了叹惋的基调。接着点出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说明立论的历史根据。“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这一“得”一“失”,与论点中的一“盛”一“衰”相应,并领起下文。

[1] [2] [3] [4] [5]  下一页


Tag:高二语文教学设计高二语文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设计 - 语文教学设计 - 高二语文教学设计
上一篇:仁义礼智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