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守恒定律教案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通过实验的测定,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及其守恒的原因;能解释一些简单的实验事实;能推测物质的组成。
2.能力培养:通过对质量守恒定律守恒原因的分析,认识了在化学反应中各反应物质量总和与各生成物质量总和相等的原因,培养学生定量研究问题的能力和推理能力。
3.科学品质:通过实验的操作和问题的分析,培养学生认真仔细、严谨求实的科学品质;树立相信科学、尊重科学和依靠科学的思想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及应用。
2.难点:质量守恒定律涵义的理解及应用。
实验准备
演示实验 见课本[实验4-1][实验4-2]。
教学用品
天平、锥形瓶、烧杯、小试管;白磷、NaOH溶液、CuSO4溶液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提问)1.分别写出实验室制备氢气和氧气的文字表达式。
2.化学变化的实质是什么?(利用原子、分子的观点)
二、引入新课
(引言)由提问1.氯酸钾 氯化钾+氧气
锌+硫酸→硫酸锌+氢气
以上两个表达式可以看出,用文字表达式写起来很麻烦,而且不能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组成,也无法反映出各物质间量的关系,是否可用一个式子来表示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呢?本节中我们将重点研究这个问题。
三、新课讲授
(讲解)由提问2得知,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化学变化中:
分子 原子 新分子 新物质
以上是从质的方面研究化学变化,今天我们要从量的方面来研究分析化学变化即化学反应。
1.质量守恒定律
(实验)教师演示课本[实验4-1]。
(说明)教师在做演示实验时,要说明天平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注意强调 磷的用量,必须严格按照规定操作。
(观察)反应前后天平均保持平衡。
(小结)磷+氧气 五氧化二磷
mg+ng wg
由实验结果得知:(m+n)g=wg,即参加反应的白磷和氧气的质量等于生成的五氧化二磷的质量。
(设问)对于其他反应,反应前的质量总和是否也等于反应后的质量总和?
(实验)将课本[实验4-2]改为学生实验。
(观察)引导学生观察
(小结)硫酸铜+氢氧化钠→氢氧化铜+硫酸钠
ag + bg cg + dg
从学生实验结果分析:(a+b)g=(c=d)g。即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物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2.利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质量守恒的原因
(讲解)我们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由于原子发生了原子间的重新组合,才使反应物变成生成物。在这一过程中,原子的种类和个数并没有发生变化,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发生变化,所以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
(投影)根据演示[实验4-1],利用投影分析质量守恒的原因。
(小结)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四、巩固练习
1.课堂练习
(1)课本第70页习题1.(1)-(2) 2.(1)-(3)。
(2)在化学反应A+B=C中,5gA和足量B反应生成8gC,则参加反应的B的质量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