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生涯规划与专业成长报告讲座
[10-16 19:33:47] 来源:http://www.89xue.com 工作汇报 阅读:90次
摘要:2、课题研究效应实验之初是36所学校,298名教师直接参与,实验学生数20681人。3年来,实验逐步引起关注,课题组以多种方式研究推广,辐射学校达250多所,教师3500多人次参与课题组活动,推广受益学生数逾10万人。实验之初,思品学科远不如语文、数学受重视;实验至今,我一直呼吁的“学科无大小,关键有作为”已成为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共识!江都真武镇中心小学提出了“以品德课程为引领,全面推进学校课程改革”的响亮口号,赢得了广泛的社会赞誉。在高邮,即使只有68名学生的金灯渔村小学,也以“渔文化”为校本课程,把养成教育贯穿其中,培养学生会生存、会生活、会创造,活动朴实扎实,理念清新,富有成效。课题研究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
职业生涯规划与专业成长报告讲座,标签:工作汇报范文,http://www.89xue.com
2、课题研究效应
实验之初是36所学校,298名教师直接参与,实验学生数20681人。3年来,实验逐步引起关注,课题组以多种方式研究推广,辐射学校达250多所,教师3500多人次参与课题组活动,推广受益学生数逾10万人。
实验之初,思品学科远不如语文、数学受重视;实验至今,我一直呼吁的“学科无大小,关键有作为”已成为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共识!江都真武镇中心小学提出了“以品德课程为引领,全面推进学校课程改革”的响亮口号,赢得了广泛的社会赞誉。在高邮,即使只有68名学生的金灯渔村小学,也以“渔文化”为校本课程,把养成教育贯穿其中,培养学生会生存、会生活、会创造,活动朴实扎实,理念清新,富有成效。课题研究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
(二)教研领跑者——鼓舞士气,搭建平台
课程改革从表面上看是调整课程、改编教材,实质是课程文化的嬗变,课程观念、态度、行为的重构,超越了单纯以改编教材为课改标志的局限,更超越了教师与课改之间主客对象式认识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课改不仅仅变革教学内容和方法,而且也是变革人,改变着教研员的职能,改变着教师的角色,改变着学生的生活。作为教研员,我意识到:教研员必须在场,在第一现场!
1、鼓舞士气,明确要求
不少学校把思想品德学科当成“副科”,教师在学校不被重视,因此研究积极性不高。1998年,在我主持的全市第一次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竞赛会上,我发出了“学科无大小,关键有作为!有为就有位”的呼唤,教师士气大增。在平时听课时,我试图怀着仁者的心态,锻炼智者的眼光。我总是激励指导,把我对教材的理解传递给教师。听课时我仔细观察,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把握教学的得与失;我用心体验,在课堂里设身处地进行现场设计;我倾情对话,与校长教师在同一平台上实现自由的沟通。后来我把听课体验写成论文《观察、体验、互动——一个教研员听课评课的故事》发表在《人民教育》2003年第9期。
当教研员后,我经常回顾自己专业成长的经历 《职业生涯规划与专业成长报告讲座(第5页)》出自:www.89xue.com网
www.89xue.com ,“广泛阅读、团队互助、公开教学、课题研究、勤于反思”是我成长的重要阶梯。我明确了对教师分层引导的思路,对骨干教师提出每年六个一的要求:每年读1本教育理论书籍,订1本专业杂志,参与1个课题研究,在县市区上1节研究课,人人做种子教师带1名徒弟,发1篇论文。要求教师做到的我首先身体力行。渐渐的,一些人跟上了,成长了,他们像一颗颗种子,扎根教学沃土;似星星之火,呈燎原之势。
2、搭建成长平台,革新教研方式
当了几年教研员,我感到国内对教研方式的研究不够重视,我们往往用传统的方式传播着新的学习组织理念,我们期待培养智慧的学生,却没有培养智慧的教师。我重新审度教学教研活动的意义和价值,既关注教师的教学实践,又关注教师的理论积淀;既关注普遍的教育理念,更关注他们的个体经验,关注教师的职业情感,激发教师的学习热情,唤醒教师的学习潜能,逐步打造出智能型的教师队伍。
组织教研活动是我们推进新课改的常用方式之一,我意识到不仅活动内容对教师有较强的导向作用,其活动的形式对教师也会产生很大影响。内容决定形式,以新课改为内涵的活动形式也应凸显课改理念。作为教研员,我常常思考的是:怎么让我们的活动本身符合课改的精神?怎么让我们的活动内容契合教师内在需求,怎样让我们的活动成为导引教师的方向,成为吸引教师的磁场?近来,我们就语文赛课活动方式作了一些变革,参赛教师首先诵读教材,展示对文本解读的程度;接着选手现场执教,观众准备提问;最后由现场听课教师提出问题与上课教师互动答疑,深受教师欢迎。作为活动组织者,我欣喜地看到:教研活动中不仅台上在展示新的教学理念,台下看课的教师不仅“观”而且“摩”,他们也在琢磨、反思,并与自己的教学预设产生了碰撞,生成了一个个精彩的发问,而正因为发问来自自己的伙伴,大家听的积极性很高,掌声、笑声不时从会场传出,研讨时大家常常不肯散场。我现场采访上课的教师:“经历这样的活动有什么感受?”他们说:“很兴奋,很具挑战性。”“压力很大,觉得自己内存不足。”他们感慨“厚积才能薄发!”我写出了《小学语文赛课活动方式的变革》发表在《上海教育科研》20xx年第3期。
2、课题研究效应
实验之初是36所学校,298名教师直接参与,实验学生数20681人。3年来,实验逐步引起关注,课题组以多种方式研究推广,辐射学校达250多所,教师3500多人次参与课题组活动,推广受益学生数逾10万人。
实验之初,思品学科远不如语文、数学受重视;实验至今,我一直呼吁的“学科无大小,关键有作为”已成为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共识!江都真武镇中心小学提出了“以品德课程为引领,全面推进学校课程改革”的响亮口号,赢得了广泛的社会赞誉。在高邮,即使只有68名学生的金灯渔村小学,也以“渔文化”为校本课程,把养成教育贯穿其中,培养学生会生存、会生活、会创造,活动朴实扎实,理念清新,富有成效。课题研究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
(二)教研领跑者——鼓舞士气,搭建平台
课程改革从表面上看是调整课程、改编教材,实质是课程文化的嬗变,课程观念、态度、行为的重构,超越了单纯以改编教材为课改标志的局限,更超越了教师与课改之间主客对象式认识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课改不仅仅变革教学内容和方法,而且也是变革人,改变着教研员的职能,改变着教师的角色,改变着学生的生活。作为教研员,我意识到:教研员必须在场,在第一现场!
1、鼓舞士气,明确要求
不少学校把思想品德学科当成“副科”,教师在学校不被重视,因此研究积极性不高。1998年,在我主持的全市第一次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竞赛会上,我发出了“学科无大小,关键有作为!有为就有位”的呼唤,教师士气大增。在平时听课时,我试图怀着仁者的心态,锻炼智者的眼光。我总是激励指导,把我对教材的理解传递给教师。听课时我仔细观察,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把握教学的得与失;我用心体验,在课堂里设身处地进行现场设计;我倾情对话,与校长教师在同一平台上实现自由的沟通。后来我把听课体验写成论文《观察、体验、互动——一个教研员听课评课的故事》发表在《人民教育》2003年第9期。
当教研员后,我经常回顾自己专业成长的经历 《职业生涯规划与专业成长报告讲座(第5页)》出自:www.89xue.com网
www.89xue.com ,“广泛阅读、团队互助、公开教学、课题研究、勤于反思”是我成长的重要阶梯。我明确了对教师分层引导的思路,对骨干教师提出每年六个一的要求:每年读1本教育理论书籍,订1本专业杂志,参与1个课题研究,在县市区上1节研究课,人人做种子教师带1名徒弟,发1篇论文。要求教师做到的我首先身体力行。渐渐的,一些人跟上了,成长了,他们像一颗颗种子,扎根教学沃土;似星星之火,呈燎原之势。
2、搭建成长平台,革新教研方式
当了几年教研员,我感到国内对教研方式的研究不够重视,我们往往用传统的方式传播着新的学习组织理念,我们期待培养智慧的学生,却没有培养智慧的教师。我重新审度教学教研活动的意义和价值,既关注教师的教学实践,又关注教师的理论积淀;既关注普遍的教育理念,更关注他们的个体经验,关注教师的职业情感,激发教师的学习热情,唤醒教师的学习潜能,逐步打造出智能型的教师队伍。
组织教研活动是我们推进新课改的常用方式之一,我意识到不仅活动内容对教师有较强的导向作用,其活动的形式对教师也会产生很大影响。内容决定形式,以新课改为内涵的活动形式也应凸显课改理念。作为教研员,我常常思考的是:怎么让我们的活动本身符合课改的精神?怎么让我们的活动内容契合教师内在需求,怎样让我们的活动成为导引教师的方向,成为吸引教师的磁场?近来,我们就语文赛课活动方式作了一些变革,参赛教师首先诵读教材,展示对文本解读的程度;接着选手现场执教,观众准备提问;最后由现场听课教师提出问题与上课教师互动答疑,深受教师欢迎。作为活动组织者,我欣喜地看到:教研活动中不仅台上在展示新的教学理念,台下看课的教师不仅“观”而且“摩”,他们也在琢磨、反思,并与自己的教学预设产生了碰撞,生成了一个个精彩的发问,而正因为发问来自自己的伙伴,大家听的积极性很高,掌声、笑声不时从会场传出,研讨时大家常常不肯散场。我现场采访上课的教师:“经历这样的活动有什么感受?”他们说:“很兴奋,很具挑战性。”“压力很大,觉得自己内存不足。”他们感慨“厚积才能薄发!”我写出了《小学语文赛课活动方式的变革》发表在《上海教育科研》20xx年第3期。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Tag:工作汇报,工作汇报范文,报告总结 - 工作汇报
上一篇:2016年宣传思想工作情况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