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增收困难:现状、成因、措施
3、农业产业龙头企业解决了农民就业问题,直接增加了农民收入。非农收入是农民主要收入来源,但稳定性极差。收入有起伏,总体上还比较低下。龙头企业的设立,解决了农民就业问题,稳定了其收入。据调查统计,陈集镇境内的农业龙头企业扬州馋神食品有限公司营销和生产人员年平均在职数达1000多人,加上由其带动的规模养殖场的打工农民,固定性工资收入年达380万元,直接增加了农民收入。
4、推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事业发展,控制因病返贫的现象,为农民增收提供保证。由于农村社保体系不健全,农民因养老、治病等种种原因返贫的现象时有发生,抵消着农民收入的增加。而农业龙头企业对此有着较大的调节作用。农民进入企业后成为企业的主体,享受着企业的保险等福利。例扬州馋神食品有限公司近二年来为职工支出养老保险和医疗费用等福利就达41.4万元,陈集镇友好
《农民增收困难:现状、成因、措施(第2页)》出自:www.89xue.com网www.89xue.com 村一张姓农户母子二人同时患肝炎,其母属公司职工,公司除帮母亲报支药费外,又动员所有职工捐款15000元帮其解决了儿子的药费,使其打消了卖房看病的念头,阻止了因病致贫的发生,这些都是对农民增收的有力支持。
四、打造农业产业龙头,乡镇财政投入的定位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认为,打造农业产业龙头企业是现阶段解决农民增收的有力之举。因此,乡镇财政如何调适农业产业化和农民增收呢?我们认为主要调适以下二个方面:
1、调适形势变化,实施产业扶贫。为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阶段变化的新形势,财政支出政策要以对农业产业化扶持为“支点”,以农民增收为最终目标。经测算陈集镇近二年来支农投入达330万元,其中直接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就占70%,农民增收效果十分明显。
2、调适农业、农民与龙头企业的配套。实行产业扶贫,发展农业企业不能忽视农民与企业的配套,否则相互割裂,特别是农业农民对农产品增值收益难以得到回报,同时使龙头企业拉动力不强,“龙头”作用不明显。据调查,陈集镇内的龙头企业扬州馋神食品有限公司年加工生产风鹅能力达250万只,而本镇农民自产源鹅供应量只占20%左右,风鹅、风兔、风鱼等原产品更多是外地采购。因此,财政支农应该突出农村基础设施及科技投入等项目边缘化,强调农业农民与龙头企业的紧密配合。
五、乡镇财政对农业产业龙头企业投入的形式。
==================================================
1、加大农业扶持力度,提高农业原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一方面要强化农田水利建设,搞好农田小型水利建设,普遍增强乡村农业抗旱、防汛、蓄水和灌溉能力,彻底扭转农业生产“望天收”的局面。另一方面合理安排资金,重点搞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想富,先修路”,搞好基础设施才会有人到农村投资兴业,带动百姓致富。陈集镇在财政并不宽裕的情况下投入200多万元修建了一条通村水泥路,此举不仅有效解决了扬州馋神食品有限公司与下属屠宰场之间的交通问题,扩大了生产规模,而且还吸引着外地客商纷纷来此投资,形成了初具规模的馋神食品工业园,并带动了沿线以种植意杨为主的农业综合开发。
2、广泛开展技能培训,拓宽农民收入渠道。一是要与农技部门密切配合,选择一些素质好、科技意识强的农民,对其进行农业科技培训,手把手地教他们“种什么、怎么种”,并做好跟踪服务,当面指导他们防治病虫害,不断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及农业收益水平,通过他们带动周围农民不断优化产品结构,为龙头企业提供优质原产品,实现农民和企业的“双赢”。二是加强农民二、三产从业技能培训,广泛收集市场需求信息,什么样的工种需求大就培训什么内容,不仅使农民有一技之长,还要尽量使其能有用武之地,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率,一方面要带动农民增收,另一方尽量使农业龙头企业的工人本土化,使企业生产和农民就业都稳定下来,以利于企业发展。
3、突出农产品基地建设,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经济。要大力实施科技示范工程,让老百姓“百闻不如一见”,引导农民逐步改变祖辈流传下来的耕作方法,种养产品价值高的一些名、特、优、新的品种,形成区域经济特色,扩大地方产品知名度,这不仅能使农民收入增加,更有利于龙头企业发展。陈集镇的龙头企业扬州馋神食品有限公司与中科院畜牧研究所在陈集镇设立了畜牧研究基地,不仅使本镇内养殖菜鹅品种不断优化,提高了产品质量,而且降低了农民养鹅瘟病的危害,养鹅风险及成本逐步降低,大大激发了农民养鹅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