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成功潜能激发教育模式
这种垂直的竞争模式显然歪曲了教育的根本目的。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使每个人都能得到共同发展。因而竞争手段不适于教育。事实上,其中之一正是学校、教师、家长过度地采取竞争的手段(如考试、比赛、排名、评比),导致了我国大量差生的产生,扼杀了大多数学习者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天赋,更重要的是使学习者丧失对未来人生的自信心,可以想象:假如只上了三个月学的爱迪生继续在学校的话,可能不会有如此多的发明。因此,我们认为目前的这种教育模式也不符合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面向未来的精神。
国内外学者研究也发现:采取竞争的目标结构,容易导致成绩目标定向(Ames,1992;Nicholls,1984;Nicholls&Miller,1994,1996)③④。这是因为竞争的目标结构使学习者的注意力指向他们自己的能力,而削弱了他们对任务本身的兴趣,促使学习者对成绩的社会化比较和成败的能力归因,因而容易导致成绩目标定向或称能力目标定向。大量的研究已表明:成绩目标定向对学习者的认知加工策略、动机水平、以及情绪产生不利的影响(张贵良,1999)④,导致了学习者学习的不适应。
二、建构新型教育模式的理论依据
既然目前教育模式压抑了大多数学习者的潜能发展,那么我们应该建构怎样的教育模式使每个学习者的潜能都得到充分发展呢?事实上有许多成熟的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依据,主要有三大理论:(一)拿破仑·希尔的成功学;⑥(二)当代动机的认知理论--成就目标理论;④(三)现代企业激励理论--目标设置理论。⑦
(一) 拿破仑·希尔的成功学给我们的启示
教育必须面向未来,因此一个好的教育模式必须关注人的未来成长。教育如何面向未来?我们可以从世界上伟大的成功人士的成长历程中得到启示,而拿破仑·希尔的成功学正是花了整整二十年的时间,访问了美国504位杰出的成功人士创立的,包括爱迪生、贝尔、福特、威尔逊总统、罗斯福总统等世界级大师,他的学说为人们找到了梦寐以求的人生真谛--如何才能成功,他本人被尊称为"百万富翁的创造者","美国成功学的大宗师"。
他的成功学展现的一个真理就是:人人都能成功,肯定人人都有巨大的潜能。反思我们的教育,却因为暂时考试成绩不佳或排名不是居前,就断定将来不能成功,可以想象这对学习者的潜能发展造成了多大的障碍。
成功学中告戒我们的十七项成功原则,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如:设定明确目标、建立自信心、创造积极进取心、培养积极心态、正确地思考等,它所告诉我们的成功真谛就是:成功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掌握在成功的的思维之中,而我们的教育者许多都是在关注表面的分数,而不是关注使人生成功的积极思维和心态。
因此,成功学原理为我们开发学习者的潜能,培养学习者成功心理品质提供了重要依据。
(二) 当代动机的认知理论--成就目标理论给我们的启示
既然培养积极的思维非常重要,那么什么样的思维方式最能使人成功呢?当代动机的认知理论--成就目标理论及其有关的大量实证研究给我们许多重要启示。
成就目标理论肯定当一个人处在成就环境或情境中(如学生的学习环境),对自己和成就任务要进行认识和思考,正因为这种认知方式或感受的不同,导致了不同的成就行为。其中有两种不同的成就目标(Achievement Goal),即任务目标(Task Goal)和能力目标(ability Goal)。
任务目标是指个体把发展能力作为学习目的,他们关心的重点是学习任务本身,是对学习任务的理解和掌握,他们的兴趣在于解决问题,挑战困难的任务,以自我提高、进步和真正掌握为满足,坚信获得成功或取得优异成绩靠得是刻苦努力,而把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作为一种反馈信息,激励他更加继续努力,对自己能力的评价不受外界环境影响。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