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随堂练习
- 名称:《鸿门宴》随堂练习
- 类型:高一语文试卷
- 授权方式:免费版
- 更新时间:07-05 00:35:31
- 下载要求:无需注册
- 下载次数:6874次
- 语言简体中文
- 大小:0 Bytes
- 推荐度:2 星级
《史记》
一:语言积累
(一)字词积累
1、选出注音有误的一项
A.飨(xiǎng)士卒 美姬(jī) 瞋(chēn)目
B.卮(zhī)酒 樊哙(kuài) 鲰(zhōu)生
C.目眦(zì) 跽(jì) 参乘(shèng)
D.啖(dàn)之 桮(bēi) 杓(sháo) 披帷(wéi)
二:课堂点击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旦日飨士卒(犒劳) B.此亡秦之续耳(后继者)
C.沛公起如厕(如同) D.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幸而)
2.对下面加点人称词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若入前为寿 ②若属皆且为所虏
③公为我献之 ④吾属今为之虏矣
⑤项伯杀人,臣活之 ⑥会其怒,不敢献
A.②④/①③/⑤⑥ B.④/①②/③⑤⑥
C.④/①②③/⑤⑥ D.③④/①②/⑤⑥
3.对下面句子中“为”字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②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③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④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⑤约为婚姻 ⑥若入前为寿
⑦若属皆且为所虏 ⑧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A.①/②④/③⑧/⑤/⑥/⑦ B.①⑤/②④/③⑧/⑥/⑦
C.①/②④/③⑧/⑤⑥/⑦ D.①⑤/②③④⑧/⑥/⑦
4、从句式角度分析,与其他三项不同类的一项是( )
A.此天子气也 B.吾属今为之虏矣
C.亚父者,范增也 D.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三、选段在线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1.与“此亡秦之续耳”句式不同的一项是(D)
A沛公之参乘樊哙也B夺项王之天下者必樊哙也
C此天子气也 D愿伯具言臣之不敢背德也( )
2.与其他三句句式特点不同的一句是 ( )
A若属皆且为所虏 B将军战河北
C则与一生彘肩 D为击破沛公军
3.下列句中与“项王按剑而跽”中“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B.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C.拔剑切而啖之 D.劳苦而功高如此
4.对本文的内容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描写的是刘邦、项羽在和秦王朝的对抗中,为了争夺霸主地位而首次展开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
B.《鸿门宴》节选自司马迁的《史记》,描绘了富有戏剧性的难忘场面,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C.《鸿门宴》中的刘邦是线索人物,故事从范增建议诛杀刘邦,记叙了刘邦如何赴宴、应对项羽和最终的逃离,井井有条,是叙述史实的典范。
D.作者以娴熟的艺术技巧,生动地刻画了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刘邦,依靠陈平的智谋,巧妙地消解了与项羽的紧张关系,并且最终清除了内奸曹无伤。
5.下列加点的词活用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吾得兄事之 B.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C.常以身翼蔽沛公 D.籍吏民,封府库
6、选出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 )
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作者司马迁。《鸿门宴》选自本书的《项羽本纪》。
B.《鸿门宴》人物性格的刻画是紧扣住情节的发展,通过人物间的矛盾和斗争以及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行动、情态等来体现的。
C.樊哙勇猛粗犷、清醒机智,是本文中写得最生动突出的一个人物。
D.“秋毫无犯”、“劳苦功高”、“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游刃有余”等成语,均出自本文。
四:延伸拓展
吴王夫差乃告诸大夫曰:“孤将有大志于齐,吾将许越成,而无拂吾虑。若越既改,吾又何求?若其不改,反行吾振旅焉。” 申胥谏曰:“不可许也。夫越非实忠心好吴也,又非慑畏吾甲兵之强也。大夫种勇而善谋,将还玩吴国于股掌之上,以得其志。夫固知君王之盖威以好胜也,故婉约其辞,以从逸王志,使淫乐于诸夏之国,以自伤也。使吾甲兵钝弊,民人离落,而日以憔悴,然后安受吾烬。夫越王好信以爱民,四方归之,年谷时熟,日长炎炎。及吾犹可以战也,为虺弗摧,为蛇将若何?”吴王曰:“大夫奚隆于越?越曾足以为大虞乎?若无越,则吾何以春秋曜吾军士?”乃许之成。
将盟,越王又使诸稽郢辞曰:“以盟为有益乎,前盟口血未干,足以结信矣。以盟为无益乎,君王舍甲兵之威以临使之,而胡重于鬼神而自轻也?”吴王乃许之,荒成不盟。 《国语•吴语》
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将许越成,而无拂吾虑 拂:违背
B.夫固知君王之盖威以好胜也 盖:崇尚
C.故婉约其辞,以从逸王志 从:听从
D.大夫奚隆于越?越曾足以为大虞乎 虞:忧虑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在句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故婉约其辞,以从逸王志
B.夫越非实忠心好吴也
C.使吾甲兵钝弊,民人离落,而日以憔悴,然后安受吾烬
D.吴王乃许之,荒成不盟
3.下列对文意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申胥认为:吴国应该在自己的力量足以对抗越国,越国的羽毛还未丰满的时候将越国灭掉,否则,后患无穷。
B.夫差不听从申胥的建议,认为申胥太看重越国,越国不足以成为吴国的外患。
C.订立盟约前,勾践派诸稽郢到吴国同夫差议和,夫差许可同越国讲和,最后以订立盟约为据。
D.把《邹忌讽齐王纳谏》同本文结合起来看,联系吴国的结局可得出以下结论:能否虚心采纳下属的正确意见,是关系国家兴亡成败的大事。
五:欣赏顿悟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使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曰钟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其民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叶阳子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彻其环瑱,至老不嫁,以养父母。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也?此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於陵子仲尚存乎?是其为人也,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何为至今不杀乎?”《战国策•齐策》
思考:
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赵威后的政治主张和理想,有什么样的进步意义?
六、探究性学习
自行查找背背资料,分析总结项羽失败的主观和客观原因。
参考资料:
《史记》卷七《项羽本纪》中,司马迁极情摩写项羽“喑恶叱咤,千人皆废”(语出《淮阴侯列传》)之状,读后令人深感项羽实为千古第一英雄。反观《高祖本纪》中的刘邦,为人虚伪狡诈。两相对照,难免使人有疑问:为什么英雄不能取天下而得势的却是刘邦这样的小人?
司马迁在《史记》中总结了主要的两条原因。
一是刘邦不嗜好烧杀。在进入秦都咸阳前,当时的秦王即秦始皇孙子婴请降。很多将领提议杀子婴。但是刘邦说:“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而项羽大军过后往往是屠城。项羽曾经一次坑杀秦军降足20万。鸿门宴后,项羽进入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据说现在挖掘出来的兵马俑火烧过的痕迹疑即拜赐项羽所为。
二是刘邦善于识人用人。他自己总结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除了以上两点之外,在刘项之争中,双方对于秦后未来国家的规划实施也是成功失败的另一重要因素.
首先来看项羽的规划。在进入了秦都咸阳之后,对于这样一个全国中心的地理位置项羽没有丝毫留恋。他想的就是“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回家抖抖威风而已。于是封王封侯,自封为“西楚霸王”,返回彭城徐州,同时迁徙名义上各诸侯尊崇的义帝于长沙郴县并且路上使人刺杀了他。于是“诸侯罢戏下,各就国”。这就是他的理想:将秦统一后的中国重新分成若干互相之间没有联系和隶属关系的小国。这样的布局不同于周王朝,因为没有一个理论上的国家主宰,这种布局仅仅是战国时期国家的简单复辟而已。
那么刘邦的设想又是如何呢?根据后来汉帝国的发展,大致可以梳理出这样的脉络:首先,建立强大的中央政权,在中央政权之下,适当裂土分封功臣为王。但是,这样的裂土,并不是完全的独立,中央政府是有一定的控制的,比如,必要时候可以中央派人担任王侯的相,也可以将年薪2000担以上的高官任免权利截留至中央。种种措施在一定程度减少了分封国的叛乱可能。即便如此,自刘邦为皇帝没有多久,分封的异姓诸侯便开始谋反。高祖采用了剿灭异姓诸侯树立刘姓诸侯的政策,到景帝时候,便不再忧虑异姓诸侯叛乱了。但是同姓诸侯就老实了?未必。景帝时候,因为考虑到诸侯占用地方太大,对中央政府形成危险,于是削少诸侯的领地,终于引发了声势浩大的“七王之乱”,意图推翻汉中央集权再次建立几个分裂国家的战争。但是这种分裂的企图是和大一统的百姓利益不相符合的。于是在很短的时间里,在来自中央政权的打击之下,曾经是来势汹汹的七王武装烟消云散。其后,见硬的削?阻力太大,中央政府采取了“推恩令”的方法,让诸侯可以将土地再次分封个他的子弟。同时,更加加强对诸侯的管理,因小事削爵的记录也史不绝书。经过这样都硬的两手,中央政府越来越强大,而诸侯的领地和能量也越来越少,最终,国家得到了长治久安。
比较项羽和刘邦的建国方案,我们可以看出,项羽是想建立有多个独立国家组成的没有隶属关系的实体,是秦以前战国混乱状况的持续。而刘邦的目标是要建立一个大一统的帝国,承袭的是秦的郡县制。两相比较,以普通民众的愿望选择为绳墨,其结果也就不待龟筮了。
鸿门宴
一、语言积累1、B
二、课堂点击
1、C 2、D 3、A 4、B
三、选段在线
1、D 2、A 3、B 4、D 5、D 6、D
四、延伸拓展
1. C 2、A 3、C
吴王夫差于是对大夫们说:“我将要实行征服齐国的宏大志向,为此我将允许越国讲和的请求,你们不要干扰我的考虑。假如越国已经改弦更张,我还要求它什么?假如越国不改正,从齐国返回后,我还可以整顿军队教训它。”
伍子胥劝告说:“不可以允许越国的求和。越国并非真心与吴国友好,也并非害怕慑服于我们军队的强大。越国的大夫文种勇敢而善于谋略,他是想玩弄吴国于股掌之上,以实现其野心。他本来就知道您崇尚武力,好胜心强,所以就用委婉动听的话来放纵您的意志,让您贪图中原各国的安乐,以自取败亡。使我们的军队疲惫,兵器损耗,民众背弃逃亡,国力日趋衰竭,然后安安稳稳地收拾我们的残局。越王重信义,爱民众,四方的人都归附于他。那里年年丰收,国势隆盛。现在我们还有力量战胜他,好比一条小蛇,不打死它,长成了大蛇可怎么办?”
吴王说:“子胥大夫何必把越国讲得那么强大,越国难道会成为我们的心腹大患吗?如果越国不存在,那么春秋两季阅兵时,我向谁去炫耀我们的军威呢?”于是就答应了越国的求和。
两国将要举行盟誓时,越王又派诸稽郢推辞说:“你们认为盟誓有用吗?先前盟誓时留在嘴边的血迹还没有干,足够表示结盟的信义了。你们认为盟誓没有用吗?君王可以放弃武力威胁,亲自来役使我们就行了,何必看重鬼神的威力而看轻自己的力量呢?”吴王于是同意了,达成了讲和的口头协议而没有举行正式的盟誓。
五。参考译文
齐襄王派遣使者问候赵威后,还没有打开书信,赵威后问使者:“今年收成还可以吧?百姓安乐吗?你们大王无恙吧?”使者有点不高兴,说:“臣奉大王之命向太后问好,您不先问我们大王状况却打听年成、百姓的状况,这有点先卑后尊吧?”赵威后回答说:“话不能这样说。如果没有年成,百姓凭什么繁衍生息?如果没有百姓,大王又怎能南面称尊?岂有舍本问末的道理?”她接着又问:“齐有隐士钟离子,还好吧?他主张有粮食的人让他们有饭吃,没粮食的人也让他们有饭吃;有衣服的给他们衣服,没有衣服的也给他们衣服,这是在帮助君王养活百姓,齐王为何至今未有重用他?
叶阳子还好吧?他主张怜恤鳏寡孤独,振济穷困不足,这是替大王存恤百姓,为何至今还不加以任用?北宫家的女儿婴儿子还好吗?她摘去耳环玉饰,至今不嫁,一心奉养双亲,用孝道为百姓作出表率,为何至今未被朝廷褒奖?这样的两位隐士不受重用,一位孝女不被接见,齐王怎能治理齐国、抚恤万民呢?於陵的子仲这个人还活在世上吗?他在上对君王不行臣道,在下不能很好地治理家业,又不和诸侯交往,这是在引导百姓朝无所事事的地方走呀!齐王为什么至今还不处死他呢?”
, 大小:0 By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