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教案设计6-人教必修一
[11-18 04:28:19] 来源:http://www.89xue.com 高一语文教学设计 阅读:9474次
摘要:词的上阕记今游重在写景,景中有情;下阕记往事重在抒情,情中见景。 提问:上阕写了哪些景?这些景物是通过什么联成有机体的? 明确:景物有山、林、江、船、鹰、鱼。这幅湘江秋景图不是诗人纵目所及,顺手涂抹,而是经过艺术概括,才把这些富有特征的景物联成一个生气勃勃的有机体。 提问:诗人最后以“万类霜天竞自由”作结的用意何在? 明确:诗人从“万类霜天竞自由”揭示出自然界的奥秘与规律,由此发出“谁主沉浮”的哲理性诘问,也是对宇宙、社会的挑战,拓宽了诗的意境。 小结:凡此一切,如果离开了作为主体的诗人的情感,单凭客观存在的自然景物是不会如此富于诗意的。 词。
《沁园春·长沙》教案设计6-人教必修一,标签:高一语文教学设计方案,http://www.89xue.com
词的上阕记今游重在写景,景中有情;下阕记往事重在抒情,情中见景。
提问:上阕写了哪些景?这些景物是通过什么联成有机体的?
明确:景物有山、林、江、船、鹰、鱼。这幅湘江秋景图不是诗人纵目所及,顺手涂抹,而是经过艺术概括,才把这些富有特征的景物联成一个生气勃勃的有机体。
提问:诗人最后以“万类霜天竞自由”作结的用意何在?
明确:诗人从“万类霜天竞自由”揭示出自然界的奥秘与规律,由此发出“谁主沉浮”的哲理性诘问,也是对宇宙、社会的挑战,拓宽了诗的意境。
小结:凡此一切,如果离开了作为主体的诗人的情感,单凭客观存在的自然景物是不会如此富于诗意的。
词的下阕虽然重在抒情,但仍然存在一个情与景的关系问题。
提问:下阕中的景与情是如何交融的?
让学生充分讨论后,教师小结:第一,追忆是由今游引起的,当年“携来百侣曾游”正和眼前这一特定环境吻合,自然要和往事联系在一起。其次,有了这些具体景象,以通过这些具体景象才显出当年的豪放气概和战斗精神,并从而反映了现实,评价了生活。可谓“融景入情,寄情于景”。
(板书)伟人图
上阕写景:描绘湘江绚烂多彩的秋色图 ——湘江秋色图
山上: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远眺)
江中: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近观) ——写景,景中有情
天空:鹰击长空 (仰视) 设问
水底:鱼翔浅底 (俯察)
谁主沉浮(承上启下)
下阕抒情:追忆往事,抒发凌云壮志、革命豪情 ——少年学子图
战斗风月:携来百侣曾游
年龄气质: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抒情,情中见景
精神状态: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做答
战斗行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四、品评鉴赏
1、毛泽东的\"独立寒秋\"
柳宗元的\"独钓寒江\"
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唐·柳宗元\"江雪\"
\"江雪\"是柳宗元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身处逆境时写,表露了诗人与恶势力绝不妥协的心志。\"独立寒秋\"和\"独钓寒江\"意境相似,然而封建士大夫与革命伟人的胸襟境界又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2、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杜 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
附: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唐·杜牧《山行》
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都着力写出了枫林的火红,开朗的意境。把秋景写得极富生命力。杜牧的\"山行\"是优美的写景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美好景物的感情;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则暗喻革命形势蓬勃发展。
3、古人笔下秋景多萧杀悲凉、清冷惨淡,而毛泽东笔下的秋景为何如此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政治家。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的文人,所以他的诗词充满豪情壮志,笔下的秋景也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词的上阕记今游重在写景,景中有情;下阕记往事重在抒情,情中见景。
提问:上阕写了哪些景?这些景物是通过什么联成有机体的?
明确:景物有山、林、江、船、鹰、鱼。这幅湘江秋景图不是诗人纵目所及,顺手涂抹,而是经过艺术概括,才把这些富有特征的景物联成一个生气勃勃的有机体。
提问:诗人最后以“万类霜天竞自由”作结的用意何在?
明确:诗人从“万类霜天竞自由”揭示出自然界的奥秘与规律,由此发出“谁主沉浮”的哲理性诘问,也是对宇宙、社会的挑战,拓宽了诗的意境。
小结:凡此一切,如果离开了作为主体的诗人的情感,单凭客观存在的自然景物是不会如此富于诗意的。
词的下阕虽然重在抒情,但仍然存在一个情与景的关系问题。
提问:下阕中的景与情是如何交融的?
让学生充分讨论后,教师小结:第一,追忆是由今游引起的,当年“携来百侣曾游”正和眼前这一特定环境吻合,自然要和往事联系在一起。其次,有了这些具体景象,以通过这些具体景象才显出当年的豪放气概和战斗精神,并从而反映了现实,评价了生活。可谓“融景入情,寄情于景”。
(板书)伟人图
上阕写景:描绘湘江绚烂多彩的秋色图 ——湘江秋色图
山上: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远眺)
江中: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近观) ——写景,景中有情
天空:鹰击长空 (仰视) 设问
水底:鱼翔浅底 (俯察)
谁主沉浮(承上启下)
下阕抒情:追忆往事,抒发凌云壮志、革命豪情 ——少年学子图
战斗风月:携来百侣曾游
年龄气质: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抒情,情中见景
精神状态: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做答
战斗行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四、品评鉴赏
1、毛泽东的\"独立寒秋\"
柳宗元的\"独钓寒江\"
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唐·柳宗元\"江雪\"
\"江雪\"是柳宗元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身处逆境时写,表露了诗人与恶势力绝不妥协的心志。\"独立寒秋\"和\"独钓寒江\"意境相似,然而封建士大夫与革命伟人的胸襟境界又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2、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杜 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
附: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唐·杜牧《山行》
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都着力写出了枫林的火红,开朗的意境。把秋景写得极富生命力。杜牧的\"山行\"是优美的写景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美好景物的感情;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则暗喻革命形势蓬勃发展。
3、古人笔下秋景多萧杀悲凉、清冷惨淡,而毛泽东笔下的秋景为何如此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政治家。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的文人,所以他的诗词充满豪情壮志,笔下的秋景也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Tag:高一语文教学设计,高一语文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设计 - 语文教学设计 - 高一语文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