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企业 个人
当前位置:89学习网教育资料教学设计语文教学设计高一语文教学设计《荆轲刺秦王》教案» 正文

《荆轲刺秦王》教案

[10-18 03:59:35]   来源:http://www.89xue.com  高一语文教学设计   阅读:9411
摘要: 七、练习作业 对荆轲其人,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苏洵说:“始速祸焉。”南宋鲍彪说:“柯不足道也。”朱熹说:“柯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司马迁说:柯“名垂后世。”左思说:“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赋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陶潜说:“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你怎么看荆轲?写一段文字表明你的看法。 思想:为国分忧,雪耻报仇,报效太子。性格:深沉,刚毅,慷慨。准备信物,深谋远。
《荆轲刺秦王》教案,标签:高一语文教学设计方案,http://www.89xue.com
    七、练习作业  
    对荆轲其人,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苏洵说:“始速祸焉。”南宋鲍彪说:“柯不足道也。”朱熹说:“柯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司马迁说:柯“名垂后世。”左思说:“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赋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陶潜说:“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你怎么看荆轲?写一段文字表明你的看法。
    思想:为国分忧,雪耻报仇,报效太子。性格:深沉,刚毅,慷慨。准备信物,深谋远虑。迟发见疑,他怒叱太子。取道易水,慷慨悲歌。 才能:工于心计,善于言辞。事前胸有成竹,周密策划,义激樊於期。临危从容不迫,遮掩搪塞,机智过人。 精神:不畏强暴、不避艰险,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明知“一去不复还”,仍然一往无前,“终已不顾”。行刺不就,身受重伤,仍拼死一搏,英雄气概,值得称道。
    虽然荆轲刺秦王是不符合历史趋势的个人行为,但荆轲的舍生忘死、反抗强暴的精神值得赞扬。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一向为人民传颂,他那壮烈之举,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人们,这是因为刺秦王不是一般的侠义行动,而是反抗强暴侵的正义行动。虽然荆轲曾受到燕太子丹极其优厚的礼遇,其刺秦王的行动,也包含着“士为知己者死”的因素,但这绝不是荆轲刺秦王的主要原因。荆轲为制止强秦侵略六国的壮举虽然没有成功,但他为献身的精神,却鼓舞着后世许多披肝沥胆,为国捐躯的志士,这正是其壮举应该肯定的一面。 
    八、知识积累
    文中有下列成语典故: 
    1、切齿拊心
    语出本文。形容愤恨到极点。 
    2、一去不复返
    语出本文。一去之后就不再回来。后亦称人或者已成陈迹。


www.89xue.com     3、发上指冠
    语出《庄子?盗跖》:“盗跖闻之大怒,目如明星,发上指冠。”毛发竖起的样子。形容极度愤怒。本文“士皆目真目,发尽上指冠”暗引此语。 
    4、图穷匕首见
    语出本文。比喻事情发展到了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出来。 
    5、无可奈何
    语出本文。没有办法,无法可想。表示事已如此,再要挽回已是无能为力。 
    6、悲歌击筑
    亦作“悲歌易水”。典出本文。常用以抒写悲壮苍凉的气氛。 
    7、变徵之声
    语出《史记?刺客列传》:“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乐声中的徵调变化,常作悲壮之声。


上一页  [1] [2] [3] [4] [5] 


Tag:高一语文教学设计高一语文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设计 - 语文教学设计 - 高一语文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