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教学设计-必修3
“和谐社会”中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将“和”、“合”思想顺应社会生活的变化,去掉其将天神化的糟粕的内容,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二)传统文化在今天
学生活动:阅读P1-3/42,了解传统文化在今天的发展具有哪些显著的特点?并举例分析。
1.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A.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稳定性
B.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相对稳定性
学生活动:举例分析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
例如:我国传统文化崇尚“浩然正气”,今天我们强调领导干部要“讲正气”,同时赋予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内涵;南京一中的“正人文明公约”,增加了学生的修身养性。
2. 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作为特定历史发展的产物,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精神根基)
学生活动:学生朗读“乡愁”的诗,感受两岸文化的共同性,体现民族性。
余光中“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席慕蓉:“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3.传统文化的与时俱进和双重作用
(1)传统文化必须与时俱进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能够而且必须因时而变。
例如:我国古代婚礼分六个阶段,称为“六礼”,依次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与现在的婚礼有巨大的差别。
(2)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
学生活动:前面我们学过的文化具有怎样的双重作用?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起促进作用,落后的腐朽的文化起阻碍作用)
不错哦 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与时俱进的传统文化)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一成不变的传统文化)消极作用。
(提示:划分标准不是性质的优与劣,而在于是否变化发展)
例如:前面举例的“和”“合”思想发展到“和谐社会”思想。而忠的思想相对发展的就慢,甚至发展为“义气”,反而是有害于社会。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