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企业 个人
当前位置:89学习网教育资料教学设计生物教学设计高二生物教学设计《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设计» 正文

《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设计

[07-17 23:45:27]   来源:http://www.89xue.com  高二生物教学设计   阅读:9906
摘要: 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昆明滇池水白菜疯长的录像以及细菌分裂繁殖的录像,使学生从感性上认识种群数量的变化;然后以“问题探讨”中细菌增殖的计算引入,加深学生对种群数量变化的认识,进而引导学生寻找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方法──建构数学模型,进而完成 “J”型曲线增长模型的建构。接着,让学生代表展示课前探究实验成果,结合教材的高斯的大草履虫培养实验,完成 “S”型种群增长模型的建构。在完成了两种种群增长曲线的建构后,进一步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种群数量变化的实例,使学生更多地去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树立起“人与自然,和。
《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设计,标签:高二生物教学设计方案,http://www.89xue.com
  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昆明滇池水白菜疯长的录像以及细菌分裂繁殖的录像,使学生从感性上认识种群数量的变化;然后以“问题探讨”中细菌增殖的计算引入,加深学生对种群数量变化的认识,进而引导学生寻找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方法──建构数学模型,进而完成 “J”型曲线增长模型的建构。接着,让学生代表展示课前探究实验成果,结合教材的高斯的大草履虫培养实验,完成 “S”型种群增长模型的建构。在完成了两种种群增长曲线的建构后,进一步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种群数量变化的实例,使学生更多地去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树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大局观,更好地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另外,课前安排学生做的“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的探究实验,学生在课堂中展示实验成果时,显然已转化成了对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的验证性实验。学生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设置了A、B、C 3个实验组,A、B两支试管加入20ml无菌马铃薯培养液,C试管加入20ml无菌水,然后分别向3支试管各滴加0.1ml(2滴)酵母菌母液,把A、C两组放入300C恒温箱中培养,B组放入00C冰箱中培养,每天中午观察、计数,绘制酵母菌生长曲线。通过对比,让学生在对自己的实验结论的分析的基础上,得出“J”型生长曲线是在资源、空间都不受限制的理想条件下产生的,而现实中资源、空间有限的条件下,种群只能是“S”型曲线生长,且环境容纳量“K”值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是会发生波动和下降的。 


不错哦   五、教学过程  

教学  流程 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景导入 播放昆明滇池在旱灾后水白菜疯长的录像及细菌分裂增殖的录像。   这两个视屏都与种群的数量变化有关,从而引出今天的课题,种群数量的变化。   提问:   1、在实际生产生活中人们用什么方法研究种群数量的变化?   2、种群数量的变化会受到些什么条件的影响呢?   3、人们研究种群数量的变化有何意义?     观看录像,思考,讨论。                       讨论、回答问题,并结合教材知识,提出用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来研究种群数量的变化问题。 贴近生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从感性上认识种群数量的增长。 一、方法 引导学生回顾必修2中学过的用数学方法来解决生物学问题的实例──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一)观察研究对象   细菌的分裂繁殖   (二)作出合理假设   细菌在各方面都适宜的条件下,每20 min就能通过分裂繁殖一代。   引导学生思考:   (讨论一)   1、1个细菌在20min、40min、60min……分裂产生的后代数量是多少?   2、如果用N表示细菌的数量,n表示细菌繁殖的代数,试着写出细菌数量的计算公式。   3、若以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细菌的数量,能不能在坐标中画出细菌的增长曲线?   (三)数学表达   继续引导学生思考:   (讨论二)   假设:1、种群的起始数量是N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高二生物教学设计高二生物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设计 - 生物教学设计 - 高二生物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