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水稻对砷吸收和代谢机制研究
)的百分比,改善水稻生长。最近研究同样证实,利用犁沟和升高田床技术,能有效降低稻米和茎叶As 的富集。
另外,若找到不同时期水稻As 的吸收累积变化规律,以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就可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控制水稻As 累积。已有研究表明,在开花期前进行稻田排水,能有效减轻As引起的水稻青枯病。那么,通过在开花期前后或期间通过稻田排水降低As 的生物有效性,可能有效减少米粒中As 含量。
5.2 增加水稻As 挥发
证实水稻体内自然存在或通过基因改造可获得TMA 挥发过程,具有重大意义。因为,通过水稻将As 挥发到大气中,不但能降低稻米As 浓度和毒性,而且还可以永久性地去除稻田土壤里的As。但是,将As 挥发到空气中是否会造成二次污染呢?根据目前报道,挥发到大气中的TMA,很容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生成毒性比As(Ⅲ)低1000 倍的TMAO。
因此,将As 挥发到空气中可能不会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但这一推测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证实。
6 展望
水稻 As 污染,不仅是当今的环境研究热点和前沿,而且已成为食品安全的世界性重大问题。在稻田和稻米As 污染、水稻As 吸收和代谢机制研究方面,已取得了许多出色成果。但是关于水稻As 污染的研究还需要不断创新,我们认为以下几个方面需要加强:第一,急需针对不同国家的饮食结构,制定出As(包括Asi)的食品安全标准,这是评估和降低食品As 污染的重要依据和工具;第二,进一步定量了解我国目前水稻As 污染情况,包括土壤和稻米的As(不同形态As)污染面积及程度,以便选择合适的治理策略和措施;第三,增加试验水稻品种的范围,特别是野生稻和一些新研究出的高产品种。野生稻含有栽培稻在进化过程中丢失的许多优异基因,是栽培稻突破性育种与稻作理论研究的宝贵材料,对解决稻米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