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
一个人因大量失血而危及生命的时候,必须通过输血进行抢救,使病人补充血量。
但输血前一定要检查献血者和受血者的血型是否符合。
输血可以挽救生命。早在五百多年前,当时年老体衰的罗马教王英诺森三世输入了三个健康男孩的血,虽不知是静脉注射还是口服,但这次输血是灾难性的,三个孩子死了,教王也没有保住生命,而庸医则逃往国外。
此后,1618年,维廉·哈维发现了血液(第3页)循环,在1665年,英国的雷恩和洛维进行了具有历史意义的输血,利用管子把两条狗的静脉连通,实验成功。而被称为化学之父的罗伯特·波义耳随后进行了人体实验,他给患轻度精神病但身体健康的人输入了羊血,发现病人“好多了”。随后的人体实验叫人恐惧,不断有人因输血而死去。直到1909年奥地利人郎德斯泰纳(Karl Landsteiner)首先发现了第一种血型——ABO血型。他测出红细胞中有一种化学物质,能同其他人血液(第3页)中的化学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结果能致人于死地。他将这些化学物质称为A和B,根据血液(第3页)中含有A物质,即为A型,含有B物质即为B型,两个都没有即为O型,都有即为AB型。即包括A型,B型,O型和AB型四种,才使输血技术发生质的飞跃。此时,人们才明白,人与人之间的输血应该避免“不相容”。输血时,如果供血者和受血者的血型不合,输血后红细胞会凝集成团,阻碍血液(第3页)循环,而给受血者带来严重的后果,甚至死亡。因此,输血的原则是:应该输同型血。(板书)Landsteiner在输血史上作出了重要贡献,为此他于1930年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
血液(第3页)除了ABO血型以外,还有其他血型系统。所以,安全的方法是输血前应该进行交叉配血实验,即受血者的血与供血者的血液(第3页)相实验,是否出现凝血现象。
除此以外,输血时应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输入全血或选择适当的血液(第3页)成分,如,严重贫血者应输什么?
答:浓缩的红细胞,因为严重贫血者主要是红细胞的数量过少但血量不少,所以,应输浓缩的红细胞。
总结:通过本节的学习,同学们已掌握了血液(第3页)的成分及功能,同时还对输血的意义有了深刻的了解。
拓展:投影出示一段资料:让学生阅读并讨论。
“能够输血是本世纪伟大的医疗成就之一,尽管输血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一些血液(第3页)疾病的危险,如艾滋病、乙肝等。但是,人类在医学领域的进展使我们相信,献血是安全的,输血也是安全的。不过,医学最终比不上这样一个‘奇迹’:成千上万的志愿者心甘情愿把鲜血捐献出来,以挽救他们从未谋面,不曾相识的人的生命”。——美国红十字会主席:伊丽莎白·汉福德·多尔
1、 讨论题目:
2、 在当今社会中,输血面临巨大的挑战,你认为挑战来自何方?
谈谈你对文中“奇迹”一词的看法。
在讨论中,教师以平等的一员加入讨论,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第四章 板书设计:
第一节 血液(第3页)
探究活动
“血型鉴定”
实验目的:理解血型与输血的关系,提倡义务献血。
材料用具:
模拟配置“A型血”(0.02mol/L Pb(NO3)2,硝酸铅),“B型血”(0.02mol/L BaCl2 ,氯化钡),“O型血”(蒸馏水),“AB型血(上述“A型血”和“B型血”等量混合)和“A型血清”(0.02mol/L AgNO3,硝酸银),“B型血清”(0.02mol/L NaI,碘化钠);载玻片,吸管等。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