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企业 个人
当前位置:89学习网教育资料教学设计数学教学设计八年级数学教学设计人教版“ 平均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正文

人教版“ 平均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04-09 14:37:47]   来源:http://www.89xue.com  八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阅读:9571
摘要:(1)谈谈表格中“86分”所反映的实际意义. (2)求这两个班的平均成绩,并和同伴交流你的计算方法. 预设:问题(2)可能会出现下面两种解法:引导学生对比、分析、讨论,初步理解权的意义. 设计目的:问题(1)中,86分是七年级1班46名学生的数学成绩“取长补短”均衡的结果,反映该班46名学生数学成绩的一般“平均水平”,设计的目的是引导并体会平均数的统计意义.问题(2)中,以“任务布置──发现问题──生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为教学程序,经历操作、观察、对比、分析、交流等探索活动,初步了解“权&rdq。
人教版“ 平均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标签:八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方案,http://www.89xue.com
(1)谈谈表格中“86分”所反映的实际意义.   (2)求这两个班的平均成绩,并和同伴交流你的计算方法.   预设:问题(2)可能会出现下面两种解法:引导学生对比、分析、讨论,初步理解权的意义.   设计目的:问题(1)中,86分是七年级1班46名学生的数学成绩“取长补短”均衡的结果,反映该班46名学生数学成绩的一般“平均水平”,设计的目的是引导并体会平均数的统计意义.问题(2)中,以“任务布置──发现问题──生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为教学程序,经历操作、观察、对比、分析、交流等探索活动,初步了解“权”的意义,解释计算加权平均数的理论依据,为概念的引入作铺垫.


www.89xue.com   活动方式:以实际问题为研究载体,以自主参与、交流合作为教学形式,以多媒体动画演示辅助为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探究活动,发展数学思维.本活动中,教师应关注学生:①参与数学活动的主动性和数学思维的深刻性;②实际问题中体验平均数的统计意义和初步了解权的意义;③体会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区别与联系.   学生归纳:1.平均数反映的是数据的平均水平,;2.“权”反映了数据的相对“重要程度”;3.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本质一致的,算术平均数是各数据的权为1的加权平均数,当数据的权相同时,加权平均数与算术平均数是相同的;当数据的权数不同时,加权平均数能更好地反映数据的平均水平,应当计算加权平均数.   问题2  某市三个郊县的人数与人均耕地面积如下表:        求这个市三个郊县的人均耕地面积 (精确到0.01公顷).   追问1:用算术平均数的方法求三郊县的人均耕地面积合理吗?为什么?   追问2: 0.15、0.21和0.18这三个数中,那个数对总人均耕地面积的影响更大一些,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这三个数的权分别是什么?你如何计算该市三个郊县的人均耕地面积的?   设计目的:以求三郊县人均耕地面积为研究载体,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加权平均数,渗透平均数的统计意义,理解权的意义以及为什么要采用加权平均数;在具体问题情景中,逐步建立并抽象出加权平均数这一数学模型;通过两种不同计算方法的比较,进一步体会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区别与联系.   活动方式:独立完成本问题任务,认真思考两个追问问题,交流看法和意见,教师做必要的指导或点拨,加深对权的意义的理解和用加权平均数计算的合理性;建立数学模型,抽象出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学生归纳:   (1)上例中15,7,10分别是0.15、0.21、0.18三个数据的权,平均数0.17称为三个数0.15、0.21、0.18的加权平均数,反映三个郊县人均耕地面积的平均水平.   (2)若已知n个数及其对应的权,则这n个数的加权平均数可求.   活动二:实例分析,指导应用,体验概念   1.统计某一植树小组所有同学的植树情况,其中有5人各植树8棵,有3人各植树7棵,有2人各植树10棵,求平均每人植树的棵数.   思考: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八年级数学教学设计八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设计 - 数学教学设计 - 八年级数学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