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企业 个人
当前位置:89学习网教育资料教学设计数学教学设计八年级数学教学设计菱形教学设计» 正文

菱形教学设计

[07-12 16:10:51]   来源:http://www.89xue.com  八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阅读:9565
摘要: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97页19.2.2《菱形》的第一课时.本节是在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和平行四边形性质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进一步丰富对图形的认识和感受。通过证明菱形的基本性质,从而体会证明的必要性,理解证明的基本过程。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学生在相交线、平行线、三角形、轴对称图形以及平行四边形等知识的基础上,对图形有了较为丰富的体验和感受,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操作、推理、想象等探索能力.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经历菱形的性质的探究过程,掌握菱形的两条性质.2、过程与方法:(1)经历菱形的性质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观察推理的意识,发展学生的形。
菱形教学设计,标签:八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方案,http://www.89xue.com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97页19.2.2《菱形》的第一课时.
本节是在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和平行四边形性质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进一步丰富对图形的认识和感受。通过证明菱形的基本性质,从而体会证明的必要性,理解证明的基本过程。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学生在相交线、平行线、三角形、轴对称图形以及平行四边形等知识的基础上,对图形有了较为丰富的体验和感受,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操作、推理、想象等探索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经历菱形的性质的探究过程,掌握菱形的两条性质.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菱形的性质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观察推理的意识,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2)根据菱形的性质进行简单的证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演绎能力.
3、情感态度:在探究菱形的性质的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通过运用菱形的性质,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菱形性质的探求.
难点:菱形性质的探求和应用.
五、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准备:长方形纸片、剪刀、三角板
学具准备:长方形纸片、剪刀
六、教学过程
活动1:课题引入
1.用图片展示图形复习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及性质
2.用图片展示图形复习矩形的定义
【学情预设】回答问题1时可能会较乱,教师应当启发学生从“边、角、对角线”三个方面进行归纳和总结,提高学生的归纳能力.
【设计意图】用图片引入课题可以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学生对平行四边形性质的再认识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也是探求菱形性质的基础.从矩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为得出另一类特殊的平行四边形菱形作好过渡。
活动2:认识菱形
运用多媒体动态地展示将平行四边形的一边进行平移的过程,让学生的观察.
问题1 如图,在平行四边形中,保持角的度数不变,改变边的长度能否得到一个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小结: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         
问题2 你能举出生活中你看到的菱形吗?
学生回答,并用图片展示生活中的菱形
【设计意图】:引入菱形的定义,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活动3:菱形性质的探究
1、师生互动:将一个矩形的纸对折两次,沿图中虚线剪下,再打开,就得到一个菱形.
观察得到的菱形,它是轴对称图形吗?有几条对称轴?对称轴之间有什么位置关系?你能看出图中哪些线段或角相等?

【学情预设】学生容易发现菱形是轴对称图形而且有两条对称轴互相垂直,根据图形的轴对称性让学生口头表述出探究的结果.在此过程中要深入学生,了解、观察学生的探究方法,接受学生的质疑,并及时的指导学生正确地进行探究.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重点关注以下几点:
(1)学生动手操作时,是否能恰当的质疑,探究的方向正确、合理,能否有意识地利用自己的知识储备进行合理的研究,并合情地做出猜想.
(2)学生口头表述性质时,所用的语言是否恰当、准确,若有出现语言表述不恰当时应当及时给予纠正.
2、探究菱形的性质:
(1)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2)菱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经历探究对图形的对折,即对轴对称图形的再认识,感受动手实验的乐趣,培养猜想的意识,感受直观操作得出猜想的便捷性,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猜想等合情推理能力.
3.这还只是我们直观折纸得出来的,那么如何证明它们呢?
求证: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菱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
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如图,四边形ABCD是菱形,
求证:(1)AB=BC=CD=DA
     (2)AC⊥BD,
     AC平分∠DAB和∠DCB
     BD平分∠ADC和∠ABC
在这个活动中教师应当关注以下几点:
1)根据已知条件,如何在自己的知识储备中选取必要的知识为解题服务.

[1] [2]  下一页


Tag:八年级数学教学设计八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设计 - 数学教学设计 - 八年级数学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