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在哪里1 北师大版一年级下
〖教学反思〗
我认为学生对春的认识不必面面俱到,只要是他自己发现的、感受到的春天的美和变化就可以了,儿童有兴趣发现春天,记录春天才是最重要的。本堂课我通过畅想春天、寻找春天、记录春天、拓展春天四个环节来实现学生对春天的感知。我还充分利用我们身边的教育资源,把寻找春天定位在校园、田间地头、房前屋后、村中小路等学生最熟悉的地方,寻找大自然中的春天,也寻找身边的春天。在寻找中我没有局限在课堂之内,而是把对春天的观察拓展到校外,拓展到自己身边的生活之中。我想通过为春天做“成长记录”更能使学生深刻地体验到春天的变化,大自然的神奇!尤其是在观察植物的时候,学生那一脸的兴奋,那种不断有新发现的欢呼,着实让我有一番成就感。在寻找身边的春天时,学生从放学的路上,从田间地头,从房前屋后,从家中的变化,从父母的春耕中都有细致认真的观察。为春天做“成长记录”,学生兴趣十分浓厚,真正地投入其中,主动观察探究。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体验,深刻地感受到了春天的美、春天的特点和变化,发展了学生观察、合作、记录和整理的能力。
〖点评〗
点评一
在品德与生活课程的三条轴线中,“儿童与自然”是重要的却又极难把握的一条。教师要让学生获得切身的体验和感受,必须带领儿童走出教室,置身于大自然中,感受自然的美丽的同时获得情感的陶冶。《春天在哪里》一课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体现了这一点,教师没让学生在教室里空喊口号,而是实实在在地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去听、去看、去了解。当学生头脑中积累了一定的感性材料后,教师又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将课堂上的讨论、交流、汇报等活动与课堂外的体验性活动密切结合起来,使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油然而生。这样的教学设计也很好地体现了品德与生活课程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活性。
不错哦 另外,教师把观察春天看作是一个连续的过程非常好。具体表现在教师不是用一节课两节课去引导学生发现春天,而是用“成长记录”这种学生比较熟悉的形式,记录着学生每一天发现的春天的点点滴滴的变化。这一项连续的活动,需要学生在平时对自然对生活细心地观察。如果我们每一位教师都有这样的意识来培养学生,那么学生的观察能力一定会大幅度提高,对生活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一定会与日俱增。
点评二
教师在“学情分析”中能够分析到蕴藏于儿童生活中可利用的课程资源,这一点非常好,也正因如此,本活动才呈现出难得的开放性,教师引领儿童从校园到田野、从大自然到日常生活敏锐地捕捉春的信息。儿童了解春天不仅有观察,还有记录,而且教师注意到了春天的到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非一个时刻,注意到了活动的延展性。遗憾的是,活动过程不够生动,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对儿童给予了哪些方面的指导,从案例中看不到。特别是儿童记录春天活动,是一定需要教师做精心细致指导的,无论是记录卡的设计与填写,还是从数次观察记录中发现春天的足迹,都要教师作更进一步的工作,远非教师这样简单说说就可以了。在“教学反思”中,教师也仅是对活动过程与儿童的状态进行了简单的描述,缺少对问题的敏感以及对教学的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