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长大了1-品德与社会-北师大版
(教师仔细听完学生的回答后,给予称赞。)
(二)我们美好的生活是谁带来的
1.教师请学生借助投影仪向同学展示一些自家美好生活的照片,大家一起分享美好幸福的回忆。
2. 通过对照片的描述,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美好的家庭生活是父母长辈付出了努力和心血换来的,体会在自己成长过程中父母的养育之恩。
(三)我为温暖的家做些什么
1.教师提出问题。
师:在这样温暖的家庭环境中,同学们一天天健康地长大了。但是你们在享受温暖生活的同时,有没有想过自己也是这个家庭的一员,应该为这个温暖的家做些什么,对家庭应该负有什么责任呢?
2.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分组进行讨论。讨论完毕后,每组选派几名代表陈述本组同学的观点,并要说明理由。
3.教师在对每个小组的陈述进行评价之后,将学生写的卡片贴在“温馨宝典”――红心卡上。
4.在集体讨论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质疑、解释、补充等活动,逐渐地转变了自己对家庭的认识,开始形成了主人翁责任感,开始意识到自己对家庭的责任。
(四)我的心里话
1.教师引导学生对父母说说心里话。
师:你们真是长大了,懂事了,说得多好啊,老师都感动了,要是你的爸爸、妈妈能听到,一定会很高兴的。你愿意说给他们听吗?
2.让学生把自己的心里话尽情地说出来,使学生与旁听的家长一起分享家庭的温暖。
〖反思〗
父母对于子女深切的爱是从子女诞生伊始就产生了,是实实在在地存在于家庭生活之中,并贯穿于子女成长的整个过程。学生沐浴在这种至爱之中,但往往是身受却未必感同。要想达到培养学生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产生孝敬父母的情感和行为,激发学生对父母的情感是本主题教学中的重点。因此,我在对这一主题的教学进行设计的过程中,把情感作为主线贯穿始终,如从课前调查访问学生家长到请一些学生家长认真做准备、制作录音等,这就使得课堂教学过程始终沉浸在一种温馨的家庭氛围之中,较好地促进了教学目标的实现。从学生在课堂上的整体表现看,基本上达到了“以情动人”“以情晓理”的效果。因此,以情感作为主线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的设计是正确的。虽然课前的准备工作量是很大的,但我认为是十分必要的。
不错哦 由于本班学生的人数较多,小组人数也较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分组进行集体讨论的时间很短,未能保证每一位学生都有参与讨论的机会,这是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加以改进的。
〖评析〗
学生良好的品德行为来源于他们对社会生活的认识与体验,《我长大了》这节课较好地体现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教师在课堂上创设生活情境,反映社会及生活的需要,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家庭生活,提升学生对家庭生活的认识”的要求。
这节课用播放父母的录音导入,中间有父母参与课堂活动,让课堂教学与家庭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充分地开发和利用了课外的课程资源,并且这种开放式的课堂教学环境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行为具有激励作用。学生在课的结尾进行的“我的心里话”这一活动中的真诚表现,较好地达到了教学目标。
附:爸爸、妈妈的心里话(根据录音稿整理)
1. Carol妈妈的话
亲爱的Carol,12月2日,对爸爸、妈妈来说永远是一个最重要的日子。因为就在这一天,一个小生命在啼哭中诞生了,这就是你――我们亲爱的宝贝妞妞。当护士把你抱到我身边的那一刹那,我已经情不自禁地爱上了你。从此以后,我们的生活中多了一个让人操心又让人快乐的小家伙,我们踏上了陪伴你成长的漫漫征途。
亲爱的妞妞,你是一个懂事、善良、勇敢的孩子。记得在你两岁的时候,你从一个床上跳到另一个床上时,由于我们的一时疏忽,你竟从床上摔了下来,鼻子撞到床沿上,血一下子就涌了出来,我的眼泪当时就流了下来,可你只哭了几秒钟就好了。到现在,小鼻子上还留有当时的伤疤,一想起这,我别提有多自责了,可你的坚强给了我好大的勇气,我为有你这么坚强的女儿而感到自豪。
亲爱的妞妞,妈妈在电脑上为你建了一个电子相册,那里记录着你的成长,记录着爸爸、妈妈的快乐。我们渴望你的成长,但又那么留恋你的现在与昨天。在未来的日子里,当我们看着刻录着你昨天的照片,回味着和小小的你共度的每一个快乐时光的时候,相信仍然能让我们体会到当时的那一份温馨、快乐与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