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识记要求 掌 握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
理 解 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曹操败于赤壁之战的原因、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 再现表达 让学生复述自己所知道的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诸葛亮、周瑜等事件或人物事迹,培养再现历史情境的表达能力
分析现象抓住本质 通过对曹操胜于官渡败于赤壁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
区别文艺与史实 将文艺作品中的情节与历史事实对比,提高学生分辨历史真实性与文艺创作中的虚构、夸张等艺术性的能力
情感态度 价 值 观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人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的主要标准是看他们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主观能动性的作用 通过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教学重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难点 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过渡讲解、置疑: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政治十分黑暗,终于引发农民起义,使得东汉政权名存实亡。从此,统一的局面被打破,国家陷入分裂。许多军事集团混战的结果怎样?出现了哪些分立的政权?在这期间,历史发展具有哪些特点?请读94页的单元标题。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官渡之战
指导学生阅读94-95页“导入框”和“官渡之战”课文以及插图《曹操赤脚迎许攸》,思考回答:
1、官渡之战发生于哪一年?结果怎样?起了什么作用?
(200年。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奠定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2、曹操胜利和袁绍失败的原因各是什么?你对此有什么感想?
(曹操善于用人,采纳许攸的计策,所以能够以少胜多。袁绍骄傲轻敌,留不住人才,所以才会败于他人。我们要吸取历史经验教训,注意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将来才能取得成功。)
过渡讲解:官渡之战后,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想要进一步统一南北。他在一个名叫赤壁的地方败给南方两个军事集团的联军,史称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
指导学生阅读95-96页“赤壁之战”课文和“文献资料·杜甫诗句”以及插图《诸葛亮》、《三顾茅庐》、《曹操慌忙逃跑》等,思考回答:
1、赤壁之战发生于哪一年?结果怎样?起了什么作用?
(208年。南方的孙权和刘备组成联军,在周瑜的指挥下,用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打败了兵力占优的曹操。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2、96页“动脑筋”:画中人物都是谁?他们去做什么?这里面有个成语故事,谁能说得出来?(画中的三个骑马者是刘备、关羽、张飞,后面跟着一个挑担的随从,还有一个人打开了
门,他就是诸葛亮的书童。他们去拜访隐居在隆中茅庐里的诸葛亮,想邀请诸葛亮出山扶佐刘备。这个成语故事叫作“三顾茅庐”。)
3、97页“动脑筋”:曹操败于赤壁之战是“天意”吗?那天刮东风有利于周瑜实施火攻,你怎么看待这件事?
(所谓曹操的失败是“天意”之说,属于迷信意识。曹操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他骄傲轻敌,麻痹大意。加上他的军队来自北方,不习水战,不服南方水土,很多人得了传染病,严重地削弱了战斗力。因而,曹操是必然要失败的。那天刮东风有两种可能性:一是偶然的;二是诸葛亮、周瑜懂得气象预测,选择了刮东风的那一天去进攻曹操。总之,曹操的失败既有必然性,又有偶然性,其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必然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