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企业 个人
当前位置:89学习网教育资料教学设计语文教学设计九年级语文教学设计《〈孟子〉两章》教学设计 人教课标版九年级下» 正文

《〈孟子〉两章》教学设计 人教课标版九年级下

[05-09 04:19:55]   来源:http://www.89xue.com  九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阅读:9428
摘要:归纳:以上三段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4、中心论点既然已得到了论证,为什么还要写第4段?第4段的作用是在前3段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了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其次,“得道”实际上也可理解为“得人心”,即“人和”。得人心者,人心归顺,所向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溃。因而,第4段绝非多余的闲笔。注意下列词语的作用:“故曰”,在文章中起承接作用。“故”一笔概括了上文三段,“曰&rd。
《〈孟子〉两章》教学设计 人教课标版九年级下,标签:九年级语文教学设计方案,http://www.89xue.com
     归纳:以上三段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4、中心论点既然已得到了论证,为什么还要写第4段?
    第4段的作用是在前3段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了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其次,“得道”实际上也可理解为“得人心”,即“人和”。得人心者,人心归顺,所向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溃。因而,第4段绝非多余的闲笔。
    注意下列词语的作用:
     “故曰”,在文章中起承接作用。“故”一笔概括了上文三段,“曰”总领发起下文议论。
     “君子”,即文章中所说“得道者”。
    归纳:第4段进一步论证“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
   5、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①逐层论证,层层深入。文章第1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接着运用战例,分别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要;第4段进一步阐发,说明,欲得“人和”,必先要“得道”。全文紧紧围绕得“人和”这一中心,环环相扣,逐层推理,显示出极其严密的论证艺术和极强的逻辑性。
    ②议论中运用排比、对比等手法,使文章气势恢宏,笔酣墨畅,结构缜密。
   6、应该怎样看待孟子得“人和”的主张?
     孟子提出的“人和”,是他的“仁义”“非攻”思想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强调指出做任何事情必须要顺乎民心,这一观点,不仅在当时那个历史时期具有进步性,反映了孟子在那个历史发展特定阶段中的独见卓识和对人民力量的重视,对于我们今天办好事情也有借鉴。但也应当看到,孟子提出的“人和”,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社会的统治,这就不可避免地使他的这一观点带有时代的局限性。


www.89xue.com   五、教学小结
  六、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2、预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重点句子的理解。
   2、背诵《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二、导入新课
    我们常说“环境造就人”,今天我们就从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来进一步理解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三、初读理解
   1、范读课文,正音。
     畎亩(quǎn)傅说(yuè)胶鬲(gé)拂士(bì):同“弼”
   2、依据书下注释,试译第1段。重点讲清“发”“举”等动词的意义。
     发:起,被起用。举:被举用,选拔。
     发”与“举”意义不尽相同。“发”与“举”既表现了人物由低微向显贵转换的过程,又暗示了人物身分。“舜”为君,是圣人,他的成功,固然与“尧”的赏识有关,但主要的还是他自身的才干与努力的结果,故曰“发”;傅说等人有的是臣,有的是贤人、平民,他们的成功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主要还取决于明主的知遇,故曰“举”。
   3、师生共同校正、释疑。
   4、试译第2段。
    (1)讲析重点词语及句子
      “故”:承接上文,引起下文。“所以……”
      “是”:指示代词,这。
      “苦、劳、饿、空乏”:原来都是形容词,课文中均用为动词。(注意:对初中生不可出现“使动”这一概念)
      “拂”:违背、受阻挠。
      “乱”:动词,扰。(注意:读“行拂乱其所为”一句时,可以在“行拂”后稍作停顿。)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九年级语文教学设计九年级语文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设计 - 语文教学设计 - 九年级语文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