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企业 个人
当前位置:89学习网教育资料教学设计语文教学设计九年级语文教学设计《〈孟子〉两章》教学设计 人教课标版九年级下» 正文

《〈孟子〉两章》教学设计 人教课标版九年级下

[05-09 04:19:55]   来源:http://www.89xue.com  九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阅读:9428
摘要:教学目的:1、学习两篇短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及条理清晰、环环相扣的论说语言特色。2、了解并掌握课文中一些古今异义词,学习课文中的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3、正确理解并认识“天时、地利、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并从中得到应有的教益——苦难造就人才。教学重点:目标2、3。教学难点:目标1。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自古以来,统治阶级治理国家的方法有的以武治为主,有的以文治见长,但其效果却截然不同。古语有云“得民心者得天下”,可见民心所。
《〈孟子〉两章》教学设计 人教课标版九年级下,标签:九年级语文教学设计方案,http://www.89xue.com

教学目的:
   1、学习两篇短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及条理清晰、环环相扣的论说语言特色。
   2、了解并掌握课文中一些古今异义词,学习课文中的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
   3、正确理解并认识“天时、地利、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并从中得到应有的教益——苦难造就人才。
  教学重点:目标2、3。
  教学难点:目标1。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自古以来,统治阶级治理国家的方法有的以武治为主,有的以文治见长,但其效果却截然不同。古语有云“得民心者得天下”,可见民心所向的重要。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孟子对这个问题的论述。
  二、简介孟子和《孟子》
    孟子,名轲(“孟子”是人们对他的敬称),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辩论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先秦诸子散文中极有影响的著作。《孟子》一书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孟子的主要政治主张是“非攻”与“兼爱”,主张和平,反对一切战争。
  三、初读理解
   1、诵读全文,正音后齐诵,再由教者范读课文。
   2、对照书下注释,学生疏通文句。
   3、教师释疑、点拨,重点注意下列词语及句子: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古代城邑有内外城之分,“城”为内城,“郭”为外城;“三里”“七里”均非实指,说明城邑之小。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一句中的“是”,作代词用,即“这(就是)”的意思,与“也”合用,构成判断,意思是“这就是……的道理”。
     “人和”:指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等。
     “域民”:“域”,界限,可解释为“限制”,名词作动词用。
     “固国”“固”,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使国巩固”。
     “威天下”:“威”,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作“威慑”讲。
     “寡助之至”:“之”,动词,作“到”讲。
     “畔”:“叛”的通假字,背叛。
   4、串讲课文,师生共同订正。
   5、齐读课文。
  四、整体感知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三者之间的比较,实质上是重在前二者与后者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条件及诸多的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及“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比较中立论,给人的印象极其深刻。句式亦极相同,语气十分肯定,斩钉截铁,不容置疑。
   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3、3两段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第2段选取攻战的例子阐明“天时不如地利”,区区小城,四面受围而不能克,即使有得“天时”者,也不能胜,旨在说明“地利”重于天时;第3段同样选攻战的例子,旨在说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况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坚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却弃城而逃,因为“地利”亦难比“人和”。这两个例子均非实际战例,而是泛指,即除特殊情况外,一般如此。因而使论战具有普遍的意义和一定的说服力。

[1] [2] [3]  下一页


Tag:九年级语文教学设计九年级语文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设计 - 语文教学设计 - 九年级语文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