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上册)趣味数学
课题一 荡秋千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在亲身实践中,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经历“猜想——实验——验证”的研究过程,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在亲身实践中,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难点:经历“猜想——实验——验证”的研究过程,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的方法,得出合理的结论。
教学准 备
情境图、实验器材:几个砝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学校将举行荡秋千挑战赛。最终由3名同学进入决赛。他们已做好了准备,出示情景图,在相同时间内谁荡得得次数越多,谁就是冠军。
学生猜想
师:为什么?你能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大家听吗?
学生交流
师:同学们都有自己的想法,想一想,荡的次数多少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学生猜想,教师板书课题荡秋千。
二、合作探究、实验验证,
试验一:荡秋千的次数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1、讨论方案:
学生先小组交流讨论怎样验证,教师参与,最后全班汇报交流,教师引导,共同完成实验设计方案。
2、教师展示实验工具,简单介绍
3、共同讨论实验注意事项(如:实践问题、实验次数、砝码荡起的高度等)
4、根据规则进行分组实验,并做好记录。
5、汇报交流试验数据,问:通过刚才实验得到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师:在相同的时间内、用相同的绳长、不同质量的砝码荡的次数是相同的,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师小结板书:在相同的时间内,荡秋千的次数与物体的质量无关。
试验二:荡秋千的次数与绳长的关系
1、学生思考后按照第一次实验的经验让学生分组,小组合作独立设计。
2、学生汇报交流试验数据并谈自己的发现。
3、教师小结:在相同的时间内,荡秋千的次数与绳长有关。
三、回顾整理、小结提升
学生谈体会,教师小结
请同学们利用今天我们学习的知识判断一下,三位小挑战者谁会得冠军?
板书设计
综合应用:荡秋千
荡秋千的次数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荡秋千的次数与绳长的关系
课题二 编码
教学内容: 数字编码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结合具体情境认识数字编码,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正确的解读生活中常见的数字编码。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学会编参赛号,体会数字编码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自觉与同伴交流,体验合作成功的乐趣,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解读数字编码。
教学难点:正确解读数字编码。
教学准备
了解身份证号码、邮政编码、电话号码、车牌号、门牌号、学籍号等,以备上课时交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我市举行"科技小发明"比赛,有25所学校1800名同学参加。
[1]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