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我的身体-品德与生活-北师大版
1.师:同学们已经知道我们的头部有眼睛、鼻子、嘴巴、耳朵这些外部器官,我们身体内部有哪些器官呢?
2.师:这些器官的作用你知道吗?
心:像一个水泵一样,使我们的血在全身流动。
(相互把手放在胸前找一找、听一听。)
肺:呼吸、通气的作用。呼吸时人的身体有什么变化呢?
(用手放在自己或他人的鼻前感受呼气、吸气时气体的进出,再进行吹气球的小实验。提醒学生要深吸气、长呼气,通过实验前和实验过程中观察胸部的一起一伏,感受工作时肺的状态。)
请学生列举生活中容易引发的一些肺部疾病,知道应该呼吸新鲜空气,防止病毒感染。
3.师:你知道这些器官分布在人体的哪些部位吗?(引导学生指着自己或他人的身体、人体图、人体实物模型等回答。)
4.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你感觉到各种器官在工作了吗?其他同学也有过这种感觉吗?
(五)感受身体各部分器官的作用――有趣的体验
师:放《健康歌》:请同学一起随着音乐唱起来、跳起来,让我们身体的每一部分都随着音乐动起来!边跳边想:身体的哪些器官发生什么作用了?(眼睛看、耳朵听、嘴巴唱、肺呼吸……获得活动都需要多种感官协调一致来完成的体验。)
唱、跳停下来后,请同学们摸摸自己的心跳,再互相听一听,感觉一下现在与唱、跳之前有什么不一样。
(六)活动小结
师:我们的身体就像一部机器,所有的器官就像一些小零件,协同作用才能保持人体的正常工作。如何保护、爱护这些小零件呢?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深入了解,下次活动我们继续研究。
〖教学反思〗
学校是学生学习的地方,学校更是引发学生学习的地方。因此,在活动中我注意了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问题的结果做多种的假设和预测,提倡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测量、实验、记录、统计等得出结论,并用多种方式表现。如记录自己的测量结果时,引导学生既可以用文字也可以用拼音;可以用表格形式也可以用叙述形式;可以在画的人体图上标出来,也可以自己随意找个地方记。再如,学生在表述内部器官所在位置时,可以利用自己或他人的身体、实物模型,也可以在画的人体上用图或文字标出来等。总之,活动中我力求通过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方法表达,不追求唯一答案或标准结论,努力为儿童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创设有利空间,为学生思维的创新与发散搭建一个有利的平台。
不错哦
〖点评〗
点评一
本课教师在把握教材、分析学情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活动目标,并围绕此目标,精心设计了四个彼此之间相对独立,实则环环递进的活动。依据学生认知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的原则,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强调了学生的亲身体验,注重了知识的生成。活动中教师并没有把身体各部分器官及其作用的知识和盘托出,而是通过画一画、猜一猜、量一量、比一比、吹一吹、跳一跳、摸一摸、听一听等形式让学生亲自体验、感受,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体验了知识生成的这一过程,并使之真正成为自己的经验。
点评二
这一活动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习有关身体的知识,这方面的知识是属于命题性知识,即基本上是有固定的标准答案的,不是由学生随意想象是什么就是什么的。当然,这类知识的学习应当是、也可以是活动性的、过程性的。但是在教师的反思中反映出对知识的性质缺乏意识,而且与目的不吻合,过于简单,不适合二年级学生。在活动(三)中,教师注意了活动与学科学习的结合,但是测量重点在哪里?如果测量是主要的,那与数学课的测量区别在哪里?测量结果的利用应让学生对自己的身体发生兴趣、爱护自己的身体,体验到身体成长的快乐。
点评三
从案例中能看出来,教师为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有意识地结合数学安排了不同形式的活动。但活动有流于形式的倾向,比较停留在表面化、形式化层面,热闹的背后缺乏实质内容。通过本次活动,学生对自己的身体获得了哪些进一步的了解与认知?日常生活中学生有哪些不良行为习惯是由于不了解身体造成的?有哪些现实的问题需要引起学生的关注?这些内容教学中都没有涉及,因此活动的实效性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