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运动教案设计2
地球的运动(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公转,并解释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②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时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
根据课标要求:学会运用地球仪的基本技能。并能用事实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③利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并举例说明各自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用地球运行仪演示地球的公转过程,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的基本知识,并能解释地球公转运动所产生的一些现象。
尝试运用已获得的地理基本原理,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做出判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判断。
①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是不断运动着的,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的运动有关,从而对学生进行唯物论与无神论的教育。
②使学生初步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地球公转运动的基本特点及公转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
四季的形成。四季的形成,具有空间动态变化的特点,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要充分利用现有教具,找出重点、难点,并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让学生从观察入手巧妙地突破。层层深入地理解有关地球运动的知识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同时培养学生能力。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来帮助学生理解本节的重点难点内容。二是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确定教学要求,讲授知识做到深入浅出,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有已有的知识,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课时安排
1课时。
导入
上节课,我们留了一个问题,地球公转会产生什么现象?本节课,我们重点来研究这个问题。
教学新课
我们继续用地球运行仪来演示地球的公转,在演示的过程中请大家注意观察和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①地球绕着太阳公转时,其轨道是什么形状?(椭圆形)
②地球公转时是斜着身子还是直着身子?(斜着)
③地球公转时地轴指示的方向有没有发生变化?(没有)
④太阳直射点最北可以到达哪里?最南呢?太阳直射点在一年内几次经过赤道?(北回归线、南回归线、两次)
尝试从演示中发现地理问题,教师提出探究思路,让学生提出看法或解决问题的办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注意:老师演示时速度不要太快,若运行一周学生还没有看清楚的话,可以反复一次。
学生回答后,教师必须以板图的方式进一步做具体的解释:地球在公转时,是斜着身子的。它斜着身子,是因为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有个尖角,这个夹角是66.5°。正是因为这个夹角的存在,才使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最北到达北回归线,最南到达南回归线,这也是南、北回归线得名的原因。
试想,假如地球不是斜着身子,而是直着身子,也就是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夹角是90°,那太阳直射点还会移动吗?
为使问题更简单明了,教师将地球运行仪的地球仪取下来,换上一个皮球来演示。
搭建一知识台阶,帮助学生理解。低台阶、高密度。
学生思考后回答:不会移动,始终在赤道上。
太阳直射点始终在赤道上,那么南北半球在一年中获得的太阳热量会有变化吗?
没有。
没有热量的变化,会不会有气温的变化?不会。
地球在一年中没有气温的变化,会不会有季节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