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水分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寻找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
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水分
(二)探索新知
1、“问题探讨”:渗透作用的实验现象
(1)演示实验:一滴红墨水滴入到清水中,出现什么现象?
学生观察并回答。
(2)提出探究问题:如果两种不同的溶液被一层半透膜隔开,结果又会怎样?
教师说明半透膜的特性。
在此基础上,播放兴趣小组亲自实验过程录像,并由其中一同学作代表汇报实验情况,其他同学边观看边听汇报:烧杯中是清水,漏斗内是30%的蔗糖溶液,两种不同的溶液被一层鸡蛋壳膜(半透膜)隔开,实验开始时,漏斗内外的液面在同一水平面上,静置2 h后,漏斗内的液面上升。
[设计意图:由兴趣小组亲自实验,增加可信度,而且这种出乎意料的实验结果恰恰会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小组讨论: 为什么漏斗内的液面会上升?
小组代表发言。
www.89xue.com 教师点评:给学生适当的鼓励。
多媒体动画演示,引导学生思考:水分子向哪些方向移动,总体向哪一个方向移动?
(3)引导学生分析并认识到:
①蔗糖分子不能自由通过半透膜而水分子可以。
②两侧的水分子都在运动。
③由于单位体积内,清水中的水分子数量多,蔗糖溶液中的水分子数量少,所以在单位时间内,由烧杯通过半透膜进入漏斗的水分子数量多于由漏斗通过半透膜进入烧杯的水分子数量。
④总体的扩散方向为水分子由烧杯通过半透膜进入漏斗,因此漏斗管内的液面上升。
⑤总结:水分子从数量多的一侧向水分子数量少的一侧扩散,也就是说:水分子是顺着相对浓度梯度跨膜运输的,这种现象称为渗透作用。这个装置叫渗透装置。
学生思考:漏斗内的液面是否无限升高?
教师引导:开始时,水分子从数量多的一侧向水分子数量少的一侧渗透的趋势(压力),大于水分子从数量少的一侧向水分子数量多的一侧渗透的趋势(压力)当漏斗内的液面逐渐升高,蔗糖溶液中的水分子数量逐渐增多,这是两侧压力几乎相等,水分子的运动达到动态平衡,漏斗内液面不再上升。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不同学科知识的能力。同时,给学生适当的鼓励,有利于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3、小组讨论两个问题,总结渗透作用的发生必需的条件有哪些?
①如果用一层纱布代替玻璃纸,漏斗管内的液面还会升高吗?
②如果烧杯中不是清水,而是同样浓度的蔗糖溶液,结果会怎样?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