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学设计2 人教必修2
[11-08 03:38:42] 来源:http://www.89xue.com 高一语文教学设计 阅读:9114次
摘要: 如果改为“可是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静和悲凉”,意思一点儿也没变,可意味、情味大变,可见作者用语的精心,在文中开头定下了一个浓重抒情的调子。 ②排比句“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譬如廿四桥的明月……”排比兼对比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 似乎轻巧随意,信手拈来,却颇显文采地抒写。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2 人教必修2,标签:高一语文教学设计方案,http://www.89xue.com
如果改为“可是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静和悲凉”,意思一点儿也没变,可意味、情味大变,可见作者用语的精心,在文中开头定下了一个浓重抒情的调子。
②排比句“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譬如廿四桥的明月……”排比兼对比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
似乎轻巧随意,信手拈来,却颇显文采地抒写对北国之秋独特的深情。
③“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一折去,换得一个三之一的零头。”
作家对北国之秋是如此的钟情,爱得如此的深和执著,简直动人心魄,也耐人寻味。
五、引导进一步读赏、并作比较阅读,感受人文精神和中国的赏秋文化
1.品读课文,感受人文精神
提问.讨论.小结
www.89xue.com 作家所观照的故都的秋,是一些随处可见的平常景物,他为什么对这些很平常的景物情有独钟?(释疑)
(1)审美眼光与平民意识
郁达夫从生活中体验到许多悲苦与忧愁,但是他没有彻底消沉,而是依然怀有一颗追求真善美的心灵,以审美的心态和眼光来观察故都秋景,看到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美好的一面;他不写北平的宫殿庙宇、亭台楼阁,而是写老百姓家园和普通街道上所见之景,写出了北平下层人民和不得意的知识分子的生活状况的一个侧影,他的审美眼光与普通人的生活联系在一起,表现出作者的平民意识。
难点突破:体会引用“都市闲人”的对话的用意
秋雨过后,两个都市闲人穿这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从他们“咬着烟管”的举止,“缓慢悠闲”的声调,不难品出一个“闲”字;从彼此的叹答中,让我们感到他们已陶醉在彼此说话的腔调和韵味中,彼此在这种强调所唤起的有一定社会内容的落寞和感伤中。作者用这种京腔京调的平民人物来丰富自然风物,突出北国之秋的深味;同时也反映了作者的平民以及由此决定的独特的审美眼光。
如果改为“可是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静和悲凉”,意思一点儿也没变,可意味、情味大变,可见作者用语的精心,在文中开头定下了一个浓重抒情的调子。
②排比句“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譬如廿四桥的明月……”排比兼对比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
似乎轻巧随意,信手拈来,却颇显文采地抒写对北国之秋独特的深情。
③“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一折去,换得一个三之一的零头。”
作家对北国之秋是如此的钟情,爱得如此的深和执著,简直动人心魄,也耐人寻味。
五、引导进一步读赏、并作比较阅读,感受人文精神和中国的赏秋文化
1.品读课文,感受人文精神
提问.讨论.小结
www.89xue.com 作家所观照的故都的秋,是一些随处可见的平常景物,他为什么对这些很平常的景物情有独钟?(释疑)
(1)审美眼光与平民意识
郁达夫从生活中体验到许多悲苦与忧愁,但是他没有彻底消沉,而是依然怀有一颗追求真善美的心灵,以审美的心态和眼光来观察故都秋景,看到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美好的一面;他不写北平的宫殿庙宇、亭台楼阁,而是写老百姓家园和普通街道上所见之景,写出了北平下层人民和不得意的知识分子的生活状况的一个侧影,他的审美眼光与普通人的生活联系在一起,表现出作者的平民意识。
难点突破:体会引用“都市闲人”的对话的用意
秋雨过后,两个都市闲人穿这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从他们“咬着烟管”的举止,“缓慢悠闲”的声调,不难品出一个“闲”字;从彼此的叹答中,让我们感到他们已陶醉在彼此说话的腔调和韵味中,彼此在这种强调所唤起的有一定社会内容的落寞和感伤中。作者用这种京腔京调的平民人物来丰富自然风物,突出北国之秋的深味;同时也反映了作者的平民以及由此决定的独特的审美眼光。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Tag:高一语文教学设计,高一语文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设计 - 语文教学设计 - 高一语文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