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惜粮食-品德与生活-北师大版
〖教学反思〗
选择“珍惜粮食”这一教学内容,是塑造城市学生完善人格的急迫之需。君不见,轻松倒掉上好的饭菜已司空见惯,香喷喷的面包、蛋糕扔就扔了吧!富裕起来的大人们忘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古训,生活在父母长辈呵护中的孩子们已竞相效尤,一丝一缕、一粒一口,小事一桩,弃之毫不可惜!
之所以毫无怜惜之情,是因为学生们还不大懂得粮食生产的艰辛;之所以随随便便地抛弃劳动成果,是因为他们还不能理解、体会到粒粒粮食中都包含着希冀、辛勤的汗水和祝福。
看在眼里,疼在心头。当勤俭节约之传统日渐远去,在铺张奢侈之风渐盛的今天,每一位教师都应反思,应以实际行动引导学生们去发现、体验、感悟劳动果实的来之不易。所以,我选择了本课的活动。
课前,我和学生们一道去上网搜索资料,去田间地头实地感受春种秋收的岁月流逝、锄起锄落的汗水如珠、手捧果实时沉甸甸的分量……在生活中睁大眼睛去发现,去体验,珍惜之情怎么不切切?然后,组织学生发现日常生活中的浪费现象,激发其“美被无端毁灭”的痛惜感,调动起自觉珍爱劳动果实的理智感……学生亲身感悟于其中,从小事入手,珍惜劳动成果,厉行并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
知、情、意、行皆在其中,我相信,每个学生都会在真切的感受中净化心灵,美化言行的。
〖点评〗
点评一
关注学生们的生活现状,弘扬民族传统,教育学生珍惜劳动果实,启迪学生珍惜人类心血和智慧的结晶,这便是设计本课教学的出发点。
怎么才能调动学生的自觉自悟,怎么从平凡的生活细节中激发学生的自我教育力量,怎么化抽象的说理为“润物细无声”的熏陶,这成为设计教学的关键。为此,教师采取了“儿童剧”表演,记者招待会,多媒体演示讲解等直观形式,以期给学生以直观感受;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当中的浪费细节,通过观察、调查、分析和总结,帮助学生领悟到自己对劳动果实的不尊重,激发其强烈的自我教育意识;再次,落实到生活实际,解决怎么“从小事做起”,完成从认知、情感到行为的转变;最后,由教师的深情谈话唤醒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弘扬民族优良传统的活动之中。这样,在互动生成的课堂上,基本上达到了教学目标。
点评二
“珍惜粮食”这样一个主题通过师生的现场调查、儿童表演剧、查询资料、自我反思等活动使其变得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更真实有效地影响学生的行为。同时,活动的延伸让学生珍惜粮食的意识不仅停留在口头上,更要落实在自己的行动上,落实在学生的生活中。
但是活动过程中也存在不足之处:如学生获得的经验应结合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出来,不要只停留在书面的背诵或告诉上。另外,学生对生活中浪费粮食的现象进行调查是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展示学生在调查过程中的种种情况,以及教师对学生调查给予了哪些指导和要求等。
点评三
“学情分析”真实,比较具体。活动瞄准了学生生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有很强的现实性、必要性。不过,如对本班学生的具体信息有更多的了解就更好了,这样会使后面活动过程的对应和指导克服一般化现象,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提出建议或评议。
活动的形式比较多样、有趣,但是活动的实效性值得反思。本活动的目标主要是情感、态度、习惯等方面的,但课堂活动的形式与此是否很好地吻合了呢?偏重认知层面的是非辨识和语言讲述活动固然使学生讲出了很多道理,甚至如背诵一般地讲出了复杂的粮食种植、流通过程,以及“农民们努力学习科学种田的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之类的成人化语言,说出了不少节约粮食的方法,但看不出能在多大程度上转化为学生每日的实际行动,也看不出有什么强有力的措施能督促学生去履行自己的承诺。既然浪费粮食是普遍现象,学生就不是没有见过,而只能说是见惯不惊。但是,教师有必要汇报发言中只有1名学生联系到自己的行为,其余都持旁观者的态度,因此,教师有必要思考调查活动是否有走形式的问题。教师用一堆数据和公顷之类概念来谈耕地面积减小时,学生真的理解了吗?能够产生危机感吗?让他们回答“听到这些数字,你想到了什么”能得到真实的、动情的还是违心的、口头的漂亮话?
另外,教学反思最好针对活动中每个环节的情况、问题,特别是学生的表现和反映,进行分析和思考,实事求是地审视教学的成败,语言朴实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