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卖中的道德2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
〖反思〗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它强调学习活动的实践性,要求通过体验、探究、解决问题等多种学习方式实施课程。
为了更好的达到课程目标,突出本学科的特色,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我主要是以调查、讨论、体验等方式来设计和实施整个教学过程。我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尽量还原学生的生活。比如:导入部分的录像,呈现出生活中林林总总的广告形式,把课堂学习带到了每一个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学生汇报自己家的购物与广告的关系,更是使学生回归了属于他们自己的生活。在判断广告真假这一环节,出示了“全都治大药房”和“大放光明眼镜店”的图片,通过模拟表演,为学生的思考创设了一个真实的情境,增强了学生对生活的体验,极大地引发了他们探究的兴趣。正因为抓住了“以学生生活为主线”这一核心,课堂教学才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课后,我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又进行了调查,数据发生了变化,结合课前的调查得出了以下的统计。通过这个统计表,可以看出,课前学生对广告的真假是存在歧义的,而通过课堂对学生的正确引导,使他们能够比较客观地看待生活中的广告,用审视的眼光去观察社会事物。
全班34人
“探究和体验”是求索知识或信息的活动,是搜寻、研究、调查、检验的活动,是提问和质疑的活动。通过探究的方式,使学生主动地、并且较为深入地进行研究和体验,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发挥。比如:在“为我们的学校设计宣传广告”的活动中,学生通过学习到的有关广告的知识,不能做虚假广告的知识,来完成设计工作,学以致用。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使其具有参与和创造生活的积极态度和愿望,同时也成为很好的课堂延续。
对这一课题的教学,我认为最不成功的地方,是课堂教学中如何把学生对商业广告真假的认识提升到厂家和商家诚信的主题上来看待,然而,怎样才能够做好,实际上也是我的困惑。
〖评析〗
学生的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追求,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必须以儿童生活为基础,这是《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最根本界定。《广告与生活》课题的教学设计遵循了这一界定。所以,能够高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强烈地吸引到学习中来,并通过学习受到实实在在的教育。
但是,也应该看到,学生的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一个过程,绝不是通过简单教学或者教师的单纯讲授就可以奏效的。正像蒋圆老师在课后反思中感觉到的那样,“把广告提升到诚信的高度来认识”这一教学环节进行得机械、简单、生硬了,所以教学效果不太好。需要强调的是要重视教学过程,要重视过程的教学,要注意循序渐进,不可简单、急躁。试想如果师生在对药品广告“百病消”“YES”治疗眼镜等广告逐一分析时,都归结到厂家、商家的承诺与责任间的比较,归结到诚信主题上来,这样在学生产生感性认识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认识提升,就一定是具体的、扎实的,而不会是简单、机械、空泛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