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学案-必修4
D、规律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24、“鸿雁出塞北,举翅万余里。冬季食南稻,春日复北翔。”这表明 ( D )
A、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B、事物的运动是永恒的
C、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D、事物运动都有自身的规律
25、“揠苗助长”,事与愿违;“庖丁解牛”,事半功倍。这两则寓言故事反映的同一哲理是 ( C )
A、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反映 B、人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
C、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D、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又是变化发展的
26、有人认为:“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变害为利。”这个观点 ( B )
A、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人能消灭或创造规律
B、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人能认识和利用规律
C、强调了规律的客观性,认为必须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
D、否定了规律的客观性,认为规律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27、甲说:“物质是永恒的,不生不灭。”乙说:“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生有灭,都有一个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 ( D )
不错哦
A、甲的观点正确、乙的观点错误 B、甲的观点错误、乙的观点正确
C、两人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D、两人的观点都是正确的
28、英国哲学家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我国唐代的著名和尚慧能也有相同的观点。《坛经》记载:时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一。慧能进日:“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毕尔生和慧能的观点属于 ( A )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