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
[02-12 03:50:12] 来源:http://www.89xue.com 九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阅读:9962次
摘要:“我实在弄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西多罗夫哽咽着说。www.89xue.com “出去!”老师喊了起来,“收拾你的书包见你的父母去吧。” 西多罗夫收拾起书包,抽泣着走出教室。大家默默地坐着,然后老师站起来又走近了黑板。“好吧,同学们,我们继续上课,请你们再记下一条公理,两点间只能画一条直线。” 12.本文和课文《心声》都是反映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小说。《心声》是通过刻画感人肺腑的学生李京京形象,借主人公之口表达了众多受教育者的心声——呼唤_______________,呼唤______________。
2017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标签:九年级语文教学设计方案,http://www.89xue.com
“我实在弄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西多罗夫哽咽着说。
www.89xue.com “出去!”老师喊了起来,“收拾你的书包见你的父母去吧。” 西多罗夫收拾起书包,抽泣着走出教室。大家默默地坐着,然后老师站起来又走近了黑板。“好吧,同学们,我们继续上课,请你们再记下一条公理,两点间只能画一条直线。” 12.本文和课文《心声》都是反映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小说。《心声》是通过刻画感人肺腑的学生李京京形象,借主人公之口表达了众多受教育者的心声——呼唤_______________,呼唤________________。而《公理》一文所反应的教育问题是:呼唤________________,呼唤______________。(2分) 13.本文与课文塑造了两个鲜明生动的学生形象,使用描写方法相同的是( )(2分) A.心理描写 语言描写 B.语言描写 肖像描写 C.语言描写 神态描写 D.动作描写 心理描写 14.课文《心声》一开头就写了李京京的神态“一声呵斥,京京吓了一跳,赶紧扭回脸来。”其作用是 (3分)。而《公理》一开头也写了神态“学生们低下头在本子上写着。”其作用是 。两者说明的共同问题是 。 15.“咳,你多固执啊……因为这是欧几里德说的。”请发挥你的想象,就省略号处补上老师没有说出来的话。(2分) 答: 16.批注是一种常用的读书方法,它可以对文章的语言和内容等进行分析点评。试给文中划线语句加批注。(2分) 答: 17.本文与《心声》两文具有哪些共同的思想感情?(3分) 答: (三)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后面的问题。(13分) 模糊数学(节选) 孙章 模糊数学的诞生,是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人类应用数学工具,对世界的认识从模糊到精确,是一个飞跃。今天,精确的数学计算在许多场合必不可少。然而,当我们要求电子计算机具备人脑功能的时候,精确这个长处在一定的程度上反而成了短处。例如,我们在判别走过来的人是谁时,总是将来人的高矮、胖瘦、走路姿势等与大脑中储存的样本进行比较,从而得出相应的结论。一般说来,这是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即使一位旧友多年不见,面貌有变化,仍能依稀相认,然而要是电子计算机来做这件事,那就复杂了。得测量来人的身高、体重、手臂摆动的角度以及鞋底对地面的压力、磨擦力、速度、加速度等数据,而且非要精确到小数点后几十位才肯罢休。如果某熟人近来稍瘦了点,计算机就“翻脸不认人”。显然,这样的“精确”反而使人糊涂。由此可见,要使计算机能模拟人脑功能,一定程度的模糊,倒是需要的。 模糊数学以客观世界的模糊性为研究对象,它的基础是模糊集合论。集合原是德国数学家康托尔在19世纪末提出的概念。例如,太阳系是所有行星的集合,车厢是所有乘客的集合,一张报纸是全部文字组成的集合等等,经典集合论只对事物作明确的划分。然而事实上,一个事物是否属于某集合,并非只有“是”或“非”两种回答,常有模棱两可的情况。例如,对“老年人”和“高个子”这类集合的界线就很难明确地划分。50岁的人,可以算老年,也可以不算老年。这就是说,在现实世界中,集合的边缘往往是模糊的。在人们的思维或语言中,这样模糊的概念比比皆是。如胖、高、重、浓、响、明亮、暖和、粉红、漂亮等,都没有绝对的标准。经典数学就无法进行描述,而模糊数学却能对这些模糊概念的集合,进行定量的分析。因此,模糊集合要比经典集合更加符合现实世界的实际状况,更带有普遍性。可以这样说,数学从模糊到精确,又发展到模糊,是螺旋式的上升,标志着我们认识世界的能力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我实在弄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西多罗夫哽咽着说。
www.89xue.com “出去!”老师喊了起来,“收拾你的书包见你的父母去吧。” 西多罗夫收拾起书包,抽泣着走出教室。大家默默地坐着,然后老师站起来又走近了黑板。“好吧,同学们,我们继续上课,请你们再记下一条公理,两点间只能画一条直线。” 12.本文和课文《心声》都是反映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小说。《心声》是通过刻画感人肺腑的学生李京京形象,借主人公之口表达了众多受教育者的心声——呼唤_______________,呼唤________________。而《公理》一文所反应的教育问题是:呼唤________________,呼唤______________。(2分) 13.本文与课文塑造了两个鲜明生动的学生形象,使用描写方法相同的是( )(2分) A.心理描写 语言描写 B.语言描写 肖像描写 C.语言描写 神态描写 D.动作描写 心理描写 14.课文《心声》一开头就写了李京京的神态“一声呵斥,京京吓了一跳,赶紧扭回脸来。”其作用是 (3分)。而《公理》一开头也写了神态“学生们低下头在本子上写着。”其作用是 。两者说明的共同问题是 。 15.“咳,你多固执啊……因为这是欧几里德说的。”请发挥你的想象,就省略号处补上老师没有说出来的话。(2分) 答: 16.批注是一种常用的读书方法,它可以对文章的语言和内容等进行分析点评。试给文中划线语句加批注。(2分) 答: 17.本文与《心声》两文具有哪些共同的思想感情?(3分) 答: (三)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后面的问题。(13分) 模糊数学(节选) 孙章 模糊数学的诞生,是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人类应用数学工具,对世界的认识从模糊到精确,是一个飞跃。今天,精确的数学计算在许多场合必不可少。然而,当我们要求电子计算机具备人脑功能的时候,精确这个长处在一定的程度上反而成了短处。例如,我们在判别走过来的人是谁时,总是将来人的高矮、胖瘦、走路姿势等与大脑中储存的样本进行比较,从而得出相应的结论。一般说来,这是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即使一位旧友多年不见,面貌有变化,仍能依稀相认,然而要是电子计算机来做这件事,那就复杂了。得测量来人的身高、体重、手臂摆动的角度以及鞋底对地面的压力、磨擦力、速度、加速度等数据,而且非要精确到小数点后几十位才肯罢休。如果某熟人近来稍瘦了点,计算机就“翻脸不认人”。显然,这样的“精确”反而使人糊涂。由此可见,要使计算机能模拟人脑功能,一定程度的模糊,倒是需要的。 模糊数学以客观世界的模糊性为研究对象,它的基础是模糊集合论。集合原是德国数学家康托尔在19世纪末提出的概念。例如,太阳系是所有行星的集合,车厢是所有乘客的集合,一张报纸是全部文字组成的集合等等,经典集合论只对事物作明确的划分。然而事实上,一个事物是否属于某集合,并非只有“是”或“非”两种回答,常有模棱两可的情况。例如,对“老年人”和“高个子”这类集合的界线就很难明确地划分。50岁的人,可以算老年,也可以不算老年。这就是说,在现实世界中,集合的边缘往往是模糊的。在人们的思维或语言中,这样模糊的概念比比皆是。如胖、高、重、浓、响、明亮、暖和、粉红、漂亮等,都没有绝对的标准。经典数学就无法进行描述,而模糊数学却能对这些模糊概念的集合,进行定量的分析。因此,模糊集合要比经典集合更加符合现实世界的实际状况,更带有普遍性。可以这样说,数学从模糊到精确,又发展到模糊,是螺旋式的上升,标志着我们认识世界的能力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Tag:九年级语文教学设计,九年级语文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设计 - 语文教学设计 - 九年级语文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