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企业 个人
当前位置:89学习网教育资料教学设计数学教学设计七年级数学教学设计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教案» 正文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教案

[04-13 04:28:08]   来源:http://www.89xue.com  七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阅读:9144
摘要: (二)创新提升 5.是否存在实数x,使得x+3<5,且x+2>4. (三)探究拓展 6.已知不等式组 的解集为-1<x<1,则(a+1)(b-1)的值等于多少? 参考答案 1. <x<6 2.x≤- 3.x< 4.x> 5.不存在 6.a=1,b=-2,故(a+1)(b-1)=2(-3)=-6 第2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上课之前,老师请大家来帮一个忙,帮老师来解决一道难题:老师有一个熟人姓王,他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弟弟,哥哥的年龄是20岁,小王的年龄的2倍加上他弟弟年。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教案,标签:七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方案,http://www.89xue.com
    (二)创新提升
    5.是否存在实数x,使得x+3<5,且x+2>4.
    (三)探究拓展
    6.已知不等式组 的解集为-1<x<1,则(a+1)(b-1)的值等于多少?
    参考答案
    1.  <x<6   2.x≤-    3.x<    4.x>     5.不存在  6.a=1,b=-2,故(a+1)(b-1)=2(-3)=-6
    第2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上课之前,老师请大家来帮一个忙,帮老师来解决一道难题:老师有一个熟人姓王,他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弟弟,哥哥的年龄是20岁,小王的年龄的2倍加上他弟弟年龄的5倍等于97.现在小王要老师猜猜他和他弟弟的年龄各是多少?俗话说三个臭皮匠,可抵一个诸葛亮,现在我们全班同学可抵得上很多诸葛亮,所以老师相信大家一定有办法的.
    在上述已知条件中只有一个等量关系式:小王年龄的2倍+弟弟年龄的5倍=97,而小王及弟弟的年龄是未知的,他们年龄之间的等量关系也没有说出,在一个等式中有两个未知数是无法确定未知数的值,还必须再找出另一个关系式,还有已知条件即是哥哥的年龄为20岁,如何利用这个已知条件呢?只有利用一个隐含的条件哥哥、小王、弟弟三者的年龄是逐渐减小的,即是20>小王的年龄>弟弟的年龄,若设小王有x岁,弟弟为y岁,则有y<x<20,这是一个不等量,在等式中可知x= ,代入不等式中得y< <20,怎么样?得到一个不等式组了!从而得出11 <y<13 ,而x、y为正整数,故y=13,x=16,也就是说不等式组也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工具.所以学习解不等式组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二、师生互动,课堂探究
    (一)提出问题,引发讨论
    当一个未知数同时满足几个不等关系时,我们就按这些关系分别列几个不等式,这样就得到不等式组,用不等式组解决实际问题时,其公共解是否一定为实际问题的解呢?请举例说明.
    例:甲以5km/时的速度进行跑步锻炼,2小时后,乙骑自行车从同地出发沿同一条路追赶甲.但他们两人约定,乙最快不早于1小时追上甲,最慢不晚于1小时15分追上甲.你能确定乙骑车的速度应当控制在什么范围吗?
    分析:甲以5km/时的速度前进,2小时后,甲前进了10km,此时,乙再开始骑自行车追赶甲,但乙追上甲的时间不早于1小时即是不能比1小时少,故乙追上甲的最少时间应多于1小时,而这段时间甲仍在前进,乙追上甲时所走的路程不止他1小时的路程,故有不等式:v2·1≤(2+1)×5,由此得v2≤15;又因为乙追上甲的时间不晚于1小时15分(1 小时),也就是乙追上甲的时间不能超过1 小时,即比1 小时要少,实际上乙追上甲所走的路程要比他在1  小时所走的路程少,在乙开始追甲时,甲也在以原来的速度继续前进,实际上甲走的总时间应比(2+1 )小时少,故又有不等式:v2·1 ≥(2+1 )×5即 v2≥ ×5,故v2≥13.同一个人的速度,既要比13大又要比15小,故它的速度就是不等式组  的公共解集:13≤v2≤15.由于速度是一个正数,既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因此,乙的速度就是根据题意所列不等式组的公共解集.
    但由此一例,不能代表全体,实际上也有方程的解不全是不等式组的解的时候.
    (二)导入知识,解释疑难
    1.教材内容讲解
    如课本例2(P145)(请同学自己阅读,动手列不等式组进行求解,再将自己答案与课本答案进行比较)不等式组的解集为15 <x<16 ,但x表示的是生产的产品件数,不能为分数,故需取整,即x=16.


www.89xue.com     又如:将若干只鸡放入若干个笼,若每个笼里放4只,则有1只鸡无笼可放;若每个笼里放5只,则有1笼无鸡可放,那么至少有多少只鸡,多少个笼?
    分析:根据若每个笼里放4只鸡,则有1只鸡无笼可放这句话可得"鸡的数量为4×笼的数量+1",若每个笼里放5只,则有一笼无鸡可放,是否有鸡可放的笼里都放满了呢?这就有两种可能,可能最后一笼没有5只,也可能最后一笼恰好也有5只,因此可知"4×笼的数量+1"小于或等于"5×(笼的数量-1)",但"4×笼的数量+1"肯定比"5×(笼的数量-2)"要多,于是: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七年级数学教学设计七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设计 - 数学教学设计 - 七年级数学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