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企业 个人
当前位置:89学习网教育资料教学设计数学教学设计高一数学教学设计点到直线的距离教学设计» 正文

点到直线的距离教学设计

[07-12 16:26:22]   来源:http://www.89xue.com  高一数学教学设计   阅读:9539
摘要:教材分析 点到直线的距离是解析几何的重要内容之一,它的应用十分广泛.点到直线的距离是指由点向直线引垂线的垂线段的长.我们知道,求点到点的距离,有“工具”———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可用,同样有必要创造出一套“工具”来方便地解决点到直线的距离问题,也就是说:已知点P(x1,y1)和直线l:Ax+By+C=0,(A,B不全为0),目标是设法用已知的量x1,y1,A,B,C把点P到l的距离表示出来,当作公式用.教材上公式的推导运用了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具体做法是作直线m过点P与l垂直,设垂足为Po(xo,yo),Po满足直线m的方程,也满。
点到直线的距离教学设计,标签:高一数学教学设计方案,http://www.89xue.com

教材分析
    点到直线的距离是解析几何的重要内容之一,它的应用十分广泛.点到直线的距离是指由点向直线引垂线的垂线段的长.我们知道,求点到点的距离,有“工具”———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可用,同样有必要创造出一套“工具”来方便地解决点到直线的距离问题,也就是说:已知点P(x1,y1)和直线l:Ax+By+C=0,(A,B不全为0),目标是设法用已知的量x1,y1,A,B,C把点P到l的距离表示出来,当作公式用.教材上公式的推导运用了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具体做法是作直线m过点P与l垂直,设垂足为Po(xo,yo),Po满足直线m的方程,也满足直线l的方程,将Po的坐标分别代入直线m和直线l的方程,通过恒等变形利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推出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这种方法思路清晰,学生易于接受,但恒等变形较抽象,学生难于掌握,故教学中应注意启发学生怎样想到这样变形.这样既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又可以锻炼其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公式的推导方法还有很多,对学有余力的同学可加以启发,展开讨论,以培养其数学思维能力.
    这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和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并能熟练地应用公式求点到直线的距离,难点是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推导.
    教学目标
    1. 通过探索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探索与研究问题能力.
    2. 理解和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体会知识发生、发展、运用的过程,数形结合、化归和转化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任务分析
    这节课是在学习了“两点间的距离公式”、“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的基础上引入的,通过复习两直线垂直、两直线相交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学生容易想到把点到直线的距离问题转化为两点间的距离问题.为了利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须要求垂足的坐标.若利用垂线与已知直线相交解出垂足的坐标,想法自然,但求解较繁,为了简化解题过程,自然要想其他方法,教材采用了设而不求,整体代换来解决问题,简单明了,但恒等变形较难,因此,通过分析两点间的距离公式与点到直线距离的联系和区别,找到恒等变形的思路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本课通过观察、分析掌握两点间距离公式的特点,总结应用两点间距离公式的步骤;通过例题和练习使学生掌握并能应用两点间距离公式解决有关问题;通过探索和研究有关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Tag:高一数学教学设计高一数学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设计 - 数学教学设计 - 高一数学教学设计